高考题目为何也会出错
业内人士:命题老师环境封闭资料很少,“把关”力度不够
扬子晚报网讯 山洞中的蝴蝶应为蛾子,因为这个小细节,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被指欠严谨;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因为将名句作者国籍张冠李戴,浙江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也被指为错题。高考题目为何会出现瑕疵或错误?高考命好的题目有没有人把关?高考题目出现问题和高考命题程序有无直接关系?记者昨天采访了部分参加过高考命题的专家。
不能上网检索,命题主要靠“积淀”
据一位曾经参与过高考命题的专家介绍,每年4月,省里就会确定各科目命题组人选,命题组的成员一般是7人,主体为高校教师,有时也会加入一两位中学一线老师。
4月末到5月初,命题者经过严格安检后“入闱”,大多位于偏僻地区的度假村。随后,命题组根据当地颁布的《高考考试说明》开始命题。试题必须原创,然后将分工命题的成果汇总形成初稿。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保密是高考命题的第一原则。”这位老师介绍,所以命题老师事先并不知道当年是自己命题,所以也不会特地为命题进行准备。高考命题现场与外界完全隔离,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命题时,专家们主要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教育主管部门现场提供的一些图书资料。“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些存疑的东西,命题专家因为无法上网搜索更多的资料验证,一般都会避免。”这位老师说。
两位老师审核试题,专业以外的问题考虑不多
按照程序,尽管命题专家之间有分工,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板块,但最终所有的题目必须经过7个人的共同讨论和表态,每个人对题目都有一票否决权。
题目拟好后,5月上旬,审核组进驻。据介绍,审核组一般由两位成员组成,一位高校老师、一位高中老师。审核组在审核、答题后对题目提出反馈和修改意见。
“审核组一般都会把目光盯在试题有没有政治性错误,有没有超纲,难度如何,时间是否来得及,有没有技术性错误等这些方面。”一位参与过命题的中学老师介绍,其他方面考虑得可能并不是太多,所以这次“山洞中的蝴蝶”这样的生物方面的问题,作为语文方面的命题专家,当时未必就能发现。
业内人士建议加大“把关”力度
业内人士透露,其实以前的高考命题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信息没有这么透明,社会大众的知晓度没有这么高。“现在信息发达,与以往不同,对命题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位专家建议,在现行的命题程序的大框架下,一方面应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命题专家们能够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料,在第一道关口上力争不出错,另一方面,应加大对高考试卷的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