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读省内二本不读省外一本”的“老广”家长不在少数。不过,今年遭遇广东高考人数的最高峰,又逢大学生求职低谷,南方日报记者意外发现,支持孩子出省读大学的“老广”比往年多了。
理由1省外院校“性价比”高
昨日,在广州三中考点,一群家长特意团团围坐开起了志愿填报“研讨会”。“到省外读书连点汤水也没有,没点依靠,回来找工作更不好找!”一位广州的本地妈妈首先发言,立即得到了其他几位本地家长的支持。在他们看来,省内企业对本地学校的认同度远比省外学校要高。
不过,这一观点受到了更多家长的强烈反对。“我倒是希望儿子考到省外!”来自湖南的何先生说,30年前他也是高考大军的一员。那时候全国只有3%的机会可以上大学。庆幸的是,何先生当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省考入东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
有着“走南闯北”的经历,他希望儿子也能走出广州看看,最好去华东或北京,“男孩子离家远受点苦不算什么!”
事实上,不止“新广州”,连不少“老广”家长的观念亦有所转变。家住越秀区的周先生说,女儿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家,但他和妻子对孩子想去上海读书的愿望一点也不反对,“从往年来看,很多省外的名校分数还没有广州一般的学校高,省外不少学校的学术氛围更浓厚。”
理由2“走出去”道路或更宽
南方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余位家长发现,过半数家长认为,在重点大学录取率低的情况下,选择出省或出国深造可能有更宽敞的发展空间。也有本地家长表示,支持孩子“走出去”还有一个原因——部分本省高校的就业率走低。
执信中学学生家长梁先生是个“老西关”,他告诉记者,身边的一个例子让他们一家改变了对孩子大学就读地的看法。
前几年,他的外甥女和一位同事的儿子同年毕业找工作,女孩毕业于广州的一所非“211”的一本大学,而同事的儿子则读了辽宁大学。最后,因为“211”这个门槛,他的外甥女没能在广州找到很好的工作,如今月薪只有3000多元;男孩则在学校拿到了奖学金,还通过“2+2”项目到了国外深造,如今在美国当上了大学助教。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内向的男孩从辽宁回来以后,整个人开朗了许多,变得很有主见。”梁先生由此发现,学生在外省读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独立的生活对其职业道路有莫大的帮助。
今年自己的女儿参加高考,梁先生的意向与孩子不谋而合——根据分数,首选北京和香港的学校,“假如她学有余力,申请国外的学校或许能让未来的就业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