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做事过于患得患失,就会影响到做事过程,分散注意力,结果反而把事情做坏,这就是心理学家们说的“瓦伦达效应”。
每年的高考,都会出现不少的“瓦伦达”。论实力,他们并不比别人差;论考试技巧,他们也知道不少,最终让他们“失手”的,恰恰是那颗一定要考好的心!
带着这样一种未竟之心,作者一方面继续着考试焦虑的心理学研究,一方面开始尝试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考生调整心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研究和经验最终写进了这本“怀胎”20年的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考生心态调整的重要,也会请专家做“高考减压”报告。作者认为,这样的报告虽然会起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误区,比如只讲不练,缺乏交流;只讲减压,不讲发挥。从心理学上讲,“懂得”、“明白”,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要让自己能够真正做出、做到,是需要一个从“脑”到“心”到“身”的转化过程,一个从意识到潜意识的转化过程。了解考试中出现“心理流畅”或恐慌焦虑的心理机制是一回事,在考试中摆脱恐慌焦虑,让自己感觉好是另一回事。适度的心理训练,包括积极的心理暗示,都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整合自己,不会在考场上分出一个“瓦伦达”来提醒自己“一定要考好”,而是整个身心投入到考试的当下,将每一题都当做第一题,每一场都当做第一场。
本书既有比较详细的考试心理机制的介绍,也有大量的心态调整方法和心理暗示方法的练习。作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对此学生适合的办法,对彼学生未必合适,比如,同样是音乐暗示,有的学生喜欢用动漫音乐,有的学生喜欢听猫王的《How Great You Are》,有的学生喜欢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同样是情景暗示,有的学生选择的是食堂门口的木棉树,有的是想象山中清泉,有的是想象去清华读书的情景……
考试时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靠简单地重复“我能行”恐怕不能奏效。有些时候你需要的是放松,有些时候你需要的是适度紧张,有些时候你要做的是专注。不论怎样,别忘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它也是陪伴你面对人生挑战的忠实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