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系博士生 赵斌
镜号:1982-2004,
时间:白天与黑夜,场景:北京
内容:相见恨晚
第一次决定投靠北京电影学院,是在我大学二年级。我的一个师兄疯狂地喜欢电影,我也跟着天天看他租来的影碟。有时周末,还在小教室"公映"一把,我自然就是那个替补放映员。后来,在初春尤寒的早上,我送他上了进京赶考电影学院的火车----他要中止大学生活,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现在想想,疯狂原来也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疾病。师兄走后我辗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翻身下床,冲向火车站。一个人坐了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加两圈的地铁,最后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师兄看见我,先是惊讶后是遗憾,因为报名已经结束。
我陪着师兄考了三天,他早作好了失败的准备,提着行李去看榜,但我还是看到他用拎着东西的手抹了抹眼睛。回家那天晚上,望着列车穿过繁华的霓虹,我们谁都没有说话。我暗下决心:这次错过,下次我一定会回来的。不过,后来才知道,已经在读大学的学生是不能另外投考大学的?
这次遗憾使我真正认识到我对电影的"迷恋"。不过,似乎是缘分未到,读研时我又一次错过了与电影学院的相遇。"当个好观众就一定能拿电影当饭吃?回家自恋去吧!" 班主任习惯性地又把我教育了一番,不过班主任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最后,她同意推荐我读戏剧专业,里面有影视方向。这样,我好歹算跨进了影视的门槛。
读研即将结束时我决定继续考博,并开始为复习考试做准备。但这时我意外发现,电影学的博士点列表里,竟然找不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名字!我只得绝望地报考了另外一个学校。报名截止的日子日渐临近,我仍然常常明知不可能但又不甘心地流连在电影学院的网页上。有一天,当我登上电影学院的网页时,一行小字意外地跳入我的眼睛:北京电影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的惊喜可想而知,就像挚爱的珍宝失而复得!当时是夜里两点,舍友把我的兴奋全当成是在说梦话。
2004年3月,我又一次来到电影学院的考场。那天第一眼看见的是大名鼎鼎的杨远婴教授,记得初读她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还是借来复印的,花了我50两"银子",惊讶的是她是竟然是位气质出众的女士,而且显得相当年轻。一个高高胖胖的男老师打着招呼走进电梯,原来是传说中的钟大丰教授。再然后看到的就是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老师,我小声地问"那王志敏老师来了吗?", "我就是。"他说--于是旁边传来其他考生的窃笑。
老师们很慈祥,聊天一样结束了我的面试,一个多月的等待之后,夙愿得偿--我被录取了。
(后续:我与电影相见恨晚(二)......)
赵斌学习简历: 电影学系博士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基斯洛夫斯基电影叙事研究》,获全国人文社科类十佳硕论奖。2004年至今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陌生女人情节》等多篇学术论文;2005年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