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理科班,9个文科班。这是南京市第三中学新学期高二分班后的现状。
“这么多年来,我们学校第一次出现文理倒挂现象。而且,文科竟然是理科的3倍。”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三中校长吕天纵直摇头。
“高考方案不改,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的现象就不会改变。”多所中学的校长都这么预言。
反常现象:
化学老师没饭吃,历史老师吃“撑死”
吕天纵介绍,在前两年,三中一直是理科班多于文科班,高考方案改革后,文科班开始增多,该校今年刚毕业的一届和目前在校的高三年级都有6个文科班、6个理科班。高二年级前不久刚刚进行完分班,结果更是令人吃惊,出现了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倒挂现象。
而玄武区一所和三中在同一梯队的高中校长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学校选择文科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以前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比例大约是2:1,今年虽然没有出现倒挂,但也已经到1:1了。”这位校长说。
文科班增多的情况在五中、九中、十三中、二十九中等各重点中学都有体现。而南京“四大名校”在高二分班时,虽然没有出现理科班大规模减少的现象,但选择文科的学生逐年增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物理老师有饭吃,化学老师没饭吃,历史老师吃撑死!”昨天,某重点中学校长用这个顺口溜来形容目前高中各科教师的工作状态。
这位校长介绍,往年高中理科班多,物理是主流学科,各高中储备的物理师资比较充足。现在,理科班在急剧减少,物理老师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而政策规定理科生必选物理,算是给了物理老师一个“铁饭碗”。
相对来说,化学老师的境遇就不太好了。在今年的分班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理科班中理化组合减少。吕天纵介绍,理化组合向来是理科班的主流,而由于化学高考难度大,现在学校理科班中,选理化的只占1/3左右,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理生或理地组合。一位资深化学老师向记者苦叹:“选化学的越来越少,搞得我们这些化学老师经常没课上。这届高一我们只有一个化学班,而原来有4个班学化学。”
吃香的是历史老师。因为文科受宠,历史又是文科必选科目,使得历史老师一下紧俏起来。一位历史老师告诉记者:“新高考后,感觉整个高中阶段都很忙。高二小高考有一半人要考历史,考完后这边高一又分班了,又有一半人选历史,那边高三高考历史又是选测科目,不能放松。我们几个历史老师整天忙得团团转。”由于历史老师不够,有的学校只能通过留用退休教师、从外校借调教师或者紧急招聘大学生救急。
透析原因:
学生家长打“算盘”,文科达本科线更容易
“选择文科、回避理科的做法,与2008年高考新方案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理科生要比文科生成绩好,但根据新方案,上本一本二的门槛是2B,这个等级是在各自学科内按排名划定的,由于理科竞争激烈,因此成绩好的学生选择理科不一定能占优势。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校高三有600名学生,前100名学生选择理科,按照前50%的人为B或以上级,第51名就拿不到B,而第101名学生学文就能拿B。因此家长纷纷动起了点子,选择文科,抢占历史、政治、地理中的B,甚至是A。”吕天纵分析道。
“我们学校在高二分班时把利弊都给学生家长分析了,说实在的,学校也希望学生达本科线的几率大些,毕竟如果过不了本科这个门槛,其他选择专业之类都是空话。最终的结果是,很多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科。”一位高中校长这样说。
据了解,在文理科比例已经倒挂的三中,学校曾劝说学生为了将来,慎重考虑。“毕竟今后社会需要大量的理科人才。而且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选择文科且拿到2B、但最后落榜的例子也有一些。”吕天纵说,“但家长们最终选择的还是先过本科线这一关。”
前段时间我市对本届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统测。全市33000多名考生,14500多人选测物理,考到70分的7600多人;选化学的共8200多人,达到70分的约4500人;选政治的8700多人,考到70分的达7992人;历史有16000多人选择,70分以上的8700多人。从均分上来看,历史70.66分、政治93.44分、物理67.75分、化学69.06分。综合起来文科选测分数明显高于理科。
多所中学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现行高考方案不改变,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的现状只会愈演愈烈。
专家建议:
文理分开划线,选测科目按分计算
“其实,要解决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的现状一点都不难。”一位资深高中老师建议,文理分开划线,选测科目还是按分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就不会“算盘”打得太细了。
他说,以前高考各科的满分为150分,等于分了150个等级,现在选测科目直接划分ABCD仅4个等级,如果科目的区分度不强,分数相差一分,考生拿到的就是不同的等级。如果两门选测科目还恢复到以前按分数论英雄,谁的实力强,高校一看就明白。这么多考生,4个等级重分也多,这样还可以避免重分带来的不公平。
其次,就是文理分开划线。他解释,根据2008高考方案,无论选考什么组合,划省控线时是放在一起的。文科生更容易上线,也就使更多考生愿意选文科。从今年的招生就可以看出,从本二开始,文科生明显多于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