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写手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要让学生练习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二是解释话题式,即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也就是将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三合一;三是直接话题式,即无材料,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
依据考纲的规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上五个方面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当然考纲规定的其余考点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