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男美女遮不住艺术院校的急功近利
作者:央视评论员杨禹
昨天,201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拉开大幕,中传媒、北影、中戏等艺术类高校的门前再次排起了“长龙”,一个个相貌出众的少男少女穿梭在校园之中, 憧憬着自己的“明星梦”。央视《东方时空》特别关注了火爆的艺考,节目中特约评论员杨禹指出,每年到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的时候,大家总会感慨两件事:一是真难考,二是俊男美女真多。面对如此养眼的新闻,其实我们常忽略了更重要的新闻看点。
艺考:主观打分多 公正要求高
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是,艺考,比六月份正常的高考,对考试选拔过程公平性的要求更高。因为艺考的考官们主要是在进行主观打分,这就相当于体育比赛里的跳水、体操、冰舞。而普通的高考,更多的是客观考试,就像周洋滑在短道上,她滑得比别人快,是一目了然,边上还有秒表在掐着。正因为艺考的主观打分因素强,所以尤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
北京的中戏、北电、军艺等些重点艺术类院校,过去这些年里,在提高招生考试的公正、透明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考试过程要全程录像,不同的院校之间会交换考官,临场抽考官以免考生与考官提前沟通,等等。但做了这些努力,也还远远不够。毕竟如何保证主观打分的相对公平性,在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体育界,都是个大难题。更何况,早早奔上艺术道路的孩子和家长们,往往要付出比普通考生更多的精力、金钱。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公平有效的考试体系,是对高考公正选拔制度的一个必要补充,也是对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个必需交代。
比“梦开始”更多关心“梦结束”
俊男美女背后的另一个看点,更是容易被人忽略。从2月21号早晨起,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生报名了。电影学院一进门,挂着一个大大的横幅,上面写着——“梦开始的地方”。这话说的没错。但坦率地说,这里既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结束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后,只有1%的人能考上,开始了他以艺术为职业的梦想。而另外的99%的考生,他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梦,到进入考场时,也就接近这个梦最终破灭的时刻了。
听上去有点残酷,但没办法,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家长也好,考生身后的老师们也好,更应该关注99%的在考场上结束了这场“梦”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理如何调试?他们如何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去选择一个新的合适方向?他们如何把过去为了考试而打造的艺术功底,逐步转变成人生的一份财富、一种享受?我想,这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关心。
莫把艺术类高校变成“快餐店”
事实上,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谁考上了谁没考上。而是我们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浮躁,正日益凸显出来。
今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学院,新设立了一个“相声喜剧专业”。我对这样一个专业的设立,划上了一个问号。同样值得划上问号的,还有很多。比如,最近几年电视台对播音员、主持人需求比较多,全国各地的高校一不留神就漫山遍野地开了无数的播音主持专业,其中包括了很多明显缺乏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学校。还有,很多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很不正常的“倒逼”机制。它根据现在社会上最热门的、最时髦的、最有票房的表演,需要什么样的演员、明星,来倒推回自己的学科建设、教学内容该如何设置。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艺术类高等教育正走向浮躁的一种表现。
显然,我们不应该把艺术类高等院校都变成快餐店。中国要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既需要快餐、需要汉堡包,也需要做出精致的大餐;既需要做出啤酒,也需要做出5年、30年的陈酿来。
这样的急功近利,来自于就业的压力,也来自于很多高校、很多老师急于出成绩的迫切心态。而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其多数门类里,却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更耐得住时间的磨砺和检验。如此,才能不只培养个把明星,而是生产出一批批真正的演员。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界,不仅是艺术类院校,很多其他学科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艺术的百花园里需要各种各样的果实,要想让相对更多一些的教师潜心做从长计议的教学,就需要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给予他们足够多的肯定和支持。否则,艺术类院校就会蜂拥着去赶时髦。其结果,表面上看是更热闹了,更赶潮流了,实质上却失去了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方向,也必将逐步丧失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