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变成“撒网捞鱼” 被认成大学“捷径”
“艺考”热背后并非都为圆艺术梦,专家指出———
本月起,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开始了报名工作。春节过后,大部分院校将陆续开始进行专业考试和面试,考试最终将持续到3月份。和往年一样,今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只增不减,多种热门、新增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像书法学、照明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音乐科技与艺术、中国画这五个在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的专业更受追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使“艺考”更有把握,部分考生不得不采取“全面撒网,重点捞鱼”的策略。
2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报考该校的学生排起了长队。
大面积报考已成“艺考”现状
一位来京参加播音主持艺术类招生的河北考生告诉记者,他初步筛选出十几所学校,会从中选择七八所报考,他认为自己考中天津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等学校的概率会比较大,而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老牌播音主持名校则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敢抱太大希望。
据了解,有很多艺术专业课辅导老师建议学生尽可能多地报考不同学校,认为多一所学校就多一份希望。因此一个学生报考十所、二十所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各院校虽然对报考本校的专业数量有所限制,但并没有相关政策规定学生报考院校的数量。不少学生觉得考的学校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通常是草草结束一场考试后就奔向另一个考场,“赶场考试”已成为他们这个假期的主题。
一些考生表示,报考的院校过多无形中更增添了考试的难度,尤其是热门专业考试更是千里挑一,但毕竟在机会面前谁都想“拼一把”。考生们不辞辛苦地在全国各地为“艺考”奔波,家长更是不惜重金为孩子找知名专业老师,报名参加各种文化课补习,再加上往返路费、住宿餐饮费和报名费,少说也要四五万元;有些外地家长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还特地在报名院校附近租房子住以便照顾好孩子的起居。
上大学圆艺术梦还是学艺术圆大学梦
站在艺术招生院校内等候面试的考生有多少是真正怀揣着艺术梦想的?某某专业考试怎样考才有把握、某某专业毕业后干什么工作,甚至是某某专业主要讲什么课程,一些考生对这些并不了解。然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前,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是捷径的道路。虽然今年不少院校都提高了文化课的分数,但二本线65%的分数仍然是很大的“优惠”,据了解,近年来艺术类考生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大部分考生希望能通过“艺考”降低上大学的难度。考生们不再是为了实现艺术梦想努力考大学,变成了为了能更容易地考上大学而突击学艺术。
当然,执著于艺术梦想的学生依旧不少,他们或是挤在狭小寒冷的画室练习绘画,或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或是熬夜苦读艺术理论知识,“艺考”是他们眼前实现梦想的唯一机会。一位艺术类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考不上,我明年还会再考,直到考上我理想大学的理想专业。”在考场周围,他们坐在马路边吃简易的午餐,相互依偎着小睡准备应对下午的考试。当问到他们是否考虑过自己热爱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时,他们大多表示虽然知道就业困难,但毕竟自己从小就喜欢这个专业,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然而,已经毕业的某美术类专业学生却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工作实在不好找,成功的机会少之又少。可见,面对“艺考”,考生不要过于盲目也不要过于执著。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改善“艺考”录取办法应双管齐下
艺术天赋突出的学生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短期突击专业知识的考生却有可能入选,艺术类考试能否选拔出真正具有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值得深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限制学生报考艺术院校和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应该有自主选择权,问题出在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曲线高考”这条路时过于盲目,对所报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考虑考上之后能否踏下心来学习这个专业。谈及学生不是对所报专业感兴趣而是想要低分上大学时,熊教授指出,这主要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反思。
一是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熊丙奇教授主张从小学起开始设立职业规划课程,比如美国就很重视这方面教育,而中国一般会在大学才设立这门课程。怎样才能让学生报考的专业跨度不再那么大,能够针对性更强,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该如何实现理想。
二是在录取制度上应加以改革。他认为如今的艺术类招生的确存在部分不合理的现象,短期突击和长期深造的考生很难在短短的面试中得以区分,是否真的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很难评价。招考院校应以培养艺术人才为出发点,选拔出真正热爱艺术并适合学习的考生,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