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哲学也能成“热门”
人们真的远离哲学,放弃哲学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学得进去,用得出来。”温州籍哲学系学生李丰泽说,虽然家人在经商,但他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学习经管专业。而李丰泽恰恰是在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人物时,看到了他们身上“经世致用”的特点,激发自己经商的兴趣。
他介绍说,现在温州的很多家庭“富而好礼”,把刚满学龄的儿童送到学者南怀瑾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去接受启蒙教育。
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是,现在人文学科的许多研究生来自理工科专业,且生源相对充足,这和本科生源形成反差。在思想成熟、意志独立之后,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选择“仰望星空,审视内心”。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辅相成,可以培育出更加优秀和全面的人才。
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南开大学在2009年开始探索哲学系的招生方式,举办哲学夏令营来消除中学生对哲学的认知误区,安排了一系列美学、逻辑学等深入浅出的讲座,让学生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
为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专业,浙大计划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教学改革。浙大本科生院执行院长陈劲表示:“学校对文史哲、力学、地理地质学等专业进行保护,即使只有一个人选仍将开课。”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目前专业冷热两重天的根源是行政治校,很多高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一些热门专业并非能够在就业上真‘热’。一哄而上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千校一面,导致就业结构失衡,或者一味扩大学科建设,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过关,使得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还是应找准自身定位,各有侧重,这样才能把哲学等基础学科建成独一无二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