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分数为标准的高考,学生和家长的抉择也有些无奈——— 或想方设法谋取分数最大化,或避而远之出国留学。
长期以来,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只有分数。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好”与“差”的区别就简化成了分数。
如此一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论调就不难理解了。但其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据调查,初中学生的近视率超过70%;由于身体长期得不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教师的压力也很大——— 教师中患潜性抑郁症的达60%,患显性抑郁症的达15%。
近年来,尽管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来讲,素质教育仍难以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比成绩、比高分、比状元是各个中学乐此不疲之事,也是广大家长择校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很重,“择校热”持续高烧难退,学生压力大,家长也无奈。
此种形势难以逆转,带来的结果一是社会上选人用人的标准越来越重学历、重名校,二是教育资源越发失衡。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提升生命价值、开启人的智慧的过程。我们所培养的目标是人才,而不是考取高分的低能儿。要改变现状,就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主体多元”的新模式。
事实上,国外很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在招录学生时早已摈弃了“唯分数论”的一元模式,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先心理素质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判。这也是他们培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总是为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因。也许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最需要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基于“人”的理念上的“平民教育”。
浙大高分子物理教授郑强在演讲时说过:“我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我从来是看人不看学历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又如一个学生可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也可能成为硕果累累的果树,每棵有每棵的价值,谁也代替不了谁。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考是残酷而现实的,但却不是人生的唯一。当家长们面对高考在为孩子苦苦抉择的时候,是否也要放眼长远,听听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成长的诉求?毕竟,明天还要靠他们自己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