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考网·领导中国美术高考教育第一门户 今天你来美术高考网了吗?
高考志愿填报 轻松备考 高三生活考前保健 й л

飞“短”流长惹的祸?

:2008-04-20 л www.mshao.com:美术高考网:

 

康茵:在枯索的高三学习生活中,我对短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似乎想要把学习、生活上的一切不如意都抛开,到短信中去弥补。只是,每当我给对方发送了短信,如果没有及时收到对方的回复,我就会异常失落,感到这唯一舒缓情绪的渠道也被关闭了,于是一整天都会活在一种莫名的郁闷当中,再无心向学……

 

解读:
五六年前,如果你在校园里看到一个人低头数着手指头狂按,你绝对想不到他正在与人交流。可到今天,要是你还对“拇指文化”“拇指经济”等感到一头雾水,那么你的大脑就真需要改装一下了。


从结绳记事,到飞鸽传书,再到今天的飞“短”流长。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


康茵的故事是人们在日常短信交流中产生的现象。对于以短信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不少人心生疑惑:为什么一些平时我们说不出口的话,通过短信就可以?又为什么在自己发出去一个短信之后,那么强烈地期待能得到对方的回复?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使短信服务于我们而不受短信所困扰?


在当今众多的沟通方式中,不管是电话交流,还是面对面交流,都会给人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人际压力,因为双方皆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属于直接交流;信件、留言等因能把双方的时间错开,从而缓解了压力,属于间接交流。而短信同时兼容了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的双重优势,以文字的形式代替声音,很符合我们作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文化传统。发短信的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说话的分寸,而收到短信的人也拥有了一定思考的空间去回复。不光如此,短信的隐秘性、可保留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保密自己的私隐,珍藏自己幸福的深层需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话面对面时我们说不出口,而在短信中却可以淋漓畅快地表达出来。因此,短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相信每个发过短信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每次出短信后,我们必然会想:对方是否收到了?对方看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信息期待反馈,这是很正常的心理渴求。在哲学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激烈的探讨:我们知道树木倒地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但如果树林里一个人也没有,那么这样的声响是否存在呢?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去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发生人际沟通,必须同时包括信息传送者与信息接收者这两个基本的要素。就算是我们冲着空荡荡的山谷大叫一嗓子,我们仍旧希望有“回声”的出现。只不过,因为短信一发一收回合的时间短,人们心理的期待度就更为强烈些。不像过去,我们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对得到对方回信的心理预期时间要长很多,因此,便有了耐心的等待与甜蜜的渴盼。而人们对于自己发出的短信得到回复的心理预期时间则短很多很多,甚至能以“分秒必夺”来算计,因此,那样耐心的等待与甜蜜的渴盼就成为了内心的一份焦躁与痛苦。


怎样才能使短信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而不至于总是为短信的负面影响所困扰,从而有效地避免“信”骚扰呢?


一、尽量降低对得到短信回复的心理预期时间。要考虑到对方或许暂时还抽身不了回复。如果确实有重要的事情,建议应该选择直接沟通的方式,而不至于滋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与烦恼。


二、如果发出去的短信纯粹是有关娱乐性质的,比如一些幽默笑话等,这就无需期待能得到对方的回复了,因为完全有可能对方不喜欢那样的幽默与笑话。


三、平时在与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的短信交流时,则尽量避免在短信中赋予太多情感要求回报的期待。否则,发出去的短信息就显得比较没有道理地苛责对方了,而对于发送信息的人来说,在收到短信时也承受了过多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四、一旦意识到自己在频繁地以短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并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习惯,对此有着很大的依赖倾向时,就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逃避与人直接的交流,审视一下内心到底存在什么冲突是需要解决的。


五、如果收到陌生短信,就尽量不必去理会它了。不要怀着对一场“美丽邂逅”的期待,应坚守自己的做人与生活原则,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IJε仯лwww.mshao.comLLgζο'Z'
QQ QQ
----------------------------------
лУκ'y塢δЭ'Э'y塢′лwww.mshao.com
'y/壬LLgζ漰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