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录取率”三大暗示 新矛盾不容忽视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反观今年的招生录取情况:一方面是高考参加考试的人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却是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再加上近年来高中毕业生成长道路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很多省份的录取率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比如,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而江苏省高考录取率首次定格在“80%以上”。
低分考生频频收到录取通知书是今年高考一大怪象。 CFP/供图
然而在高录取率下,各种新矛盾也接踵而至,高等教育中隐藏的种种问题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录取率VS低录取线
高考录取率过高的背景是录取线过低。比如今年江苏专二院校录取线一降再降,先是160分,后又降到120分。这么低的入学门槛,使得许多中学教育没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了高校。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广东,广东省高招办于8月24日为一批仍有缺额计划的高职院校再次征集志愿,并进行第三次录取。征集志愿的资格线为:文科200分、理科200分。这意味着广东考生200分也能上大学!
高录取率VS优质教育资源
高录取率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在80%以上的高录取率面前,“上大学”的焦虑缓解了,但“上好大学”的焦虑,却在社会上依旧存在且愈演愈烈——高录取率为更多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依旧是稀缺品。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录取率时代”学生和家长关切的主要问题,也成为高校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龚放教授就认为,大众化教育并不代表粗放经营。高校应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时给这些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和“再加工”,否则最终提供给社会的可能会是“不合格产品”,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高录取率VS就业率倒挂
大学一直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场所。而今,大学扩招已经迎来第十一个年头,在过去十年里,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但是,拐点已经显现:当大学过多受制于统一招生制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学习深度不够等综合症并发的时候,大学还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吗?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就业率倒挂成了一种并不罕见的现象,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比不过职校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由过去的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包括高、中、初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要更多地降低重心,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各行各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