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电影学院大门口留影一直是我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
电影学系 熊少波
考试啊考试 !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么电影学院的入学考试就是要求在挤独木桥的时候还得玩杂技。这么一说,没经历过的人恐怕会心生畏惧,很多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其实不然,考电影学院虽然看上去惊险万分,但对于真正的艺高胆大之人,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考场则是他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不必担心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和想法是否能够被接受,因为电影学院的老师比你的想法更精彩。
考试最重要的是信心,记得我当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心中充满了自信,因为我觉得只有自信才能正常发挥,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失败了也是实力问题而不是心态问题,那我也没什么可懊恼的,回去好好准备,明年再战。当然啦,信心源自实力,如果光有信心没有真才实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在来电影学院考试之前,我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基本的电影知识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观片量。从学校的角度上,除了简单的《考试指南》以外学院没有其它指定的考试资料,这也说明学校的选材宗旨绝不是看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看学生的理解和禀赋。我当年考试前看的书和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网上买的。比如当当网、上海书城等等,这些网站的书籍多而且全,是我当年考电影学院的重要资源库。因为还要准备高考,所以从时间上来讲特别紧张,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准备都必不可少。我复习的时候,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来看专业课方面的书籍,一周内至少看两部有名的电影。量虽不大,但是久而久之就积少成多,到专业考试的时候,准备的知识对付考试已经游刃有余了。
春节刚刚过去,我就坐上了来京的火车。由于自认为准备比较充分,所以我把这次专业考试当成了一趟旅游,心态很不错。电影学系的初试是笔试,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写影评,一个是命题创作。对于影评,我还是比较熟悉,来考试之前,《看电影》杂志我每期都看,上面的影评我尤为关注,曾经模仿着写过若干,这对于影评写作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影评考试结束后,接着就是命题创作。题目给的很大,完全自由发挥,比写高考作文舒服多了,这不是考试,完全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表达,很是舒服。
正常情况下,对于做过认真准备的人来说,闯过初试不太困难。初试通过后面对的是复试,前者是考笔力,后者就是考反应和口才了。我一进考场就看见有三名老师坐在那儿,出于缓解考生压力的目的,老师主动对我说:"不要紧张,就随便聊聊。"我当时一点都不紧张,所以这话对我是浪费了,但是我相信对于稍微有些紧张的考生是会有帮助的。复试的内容很广,什么都会涉及到,也没看出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很有可能在问完了"法国新浪潮"以后,接着问写《包法利夫人》的是不是戈达尔。那儿跟那儿呀!我就遇上了类似的问题。我决定跟老师来一个斗智斗勇的大比拼。我很清楚,面对老师提出问题,千万不能只是简单地问什么答什么,那样就很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你根本不清楚他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不是你最擅长的,万一碰上自己不熟悉的岂不麻烦。所以,我打算把话题引到我擅长的东西上来。记得我在回答完了关于宋词的一道题后,就主动说诗词对于后世,尤其是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红楼梦》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结果,老师果然按照我的设想,问道:"那你谈谈《红楼梦》与诗词吧。"《红楼梦》是我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小说,这种问题千万还是让咱来答吧!谢天谢地,后面的谈话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红楼梦》展开的!我相信,那天狂谈《红楼梦》对于我能考上电影学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我有多高明,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老师愿意让学生多谈一些,以便掌握这个学生到底了解到怎样的深度。
复试顺利通过后,就说明专业考试通过了。当然,还得去体检一次才能拿到文考证。不要小看体检,我就记得当年有两个考我们系的同学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没能拿到文考证,他们失落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在准备考试的同时,体育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终于啊,拿到了文考证了,我就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回到学校,就是简单的一件事了--文化考试。想想将近一个月的专业考试,虽然辛苦,但好歹也顺便旅游了,比起其他同学那可强多了,这时候就是一心一意来准备文化考试的挑战了。专业考试的通过不仅使我的自信心简直爆棚,还为我对文化考试的准备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想想离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越来越近了,能不兴奋吗!--北京电影学院,我来了!
熊少波学习简历:电影学系本科生。曾获院级三好学生、学风标兵称号,并获两次一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