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届高三,你来不来复读
每一个稍有“名望”的高中,应该都有高三复读生。复读生复读高三的原因无外乎两种:成绩考差了,上不了大学,“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现实逼着不得不复读;心气特别高,考上了某大学,但离自己的重点大学(或就读专业)目标相去甚远。前者居多,后者小部分。至于“高考专业户”之类,则当别论。
复读生比应届生心理压力大。“浪费了第一次机会,绝不能浪费第二次机会。”王腾经常这样告诫自己,“都提前一年进行预习了,还不如应届生,脸上很不光彩。”所以,在复读的近一年来,王腾几乎不和班上的同学开玩笑,他走路时的头也举不高,脚步也不轻快,虽然他的复读成绩并不差,但那种刻苦攻关的精神让人看着又爱又心疼。“沉默是金啊!我就是没有王腾那么静的心态。”与王腾同班复读的李昱同学则相对开朗些,他的成绩也比王腾要差一些,“我去年已上了本一线,而王腾只上了本三线,但我们都没填好志愿,我和家里人都不甘心,就来复读了。王腾则是没被录取才来复读的,但他现在的成绩却比我好。不知为什么,这段时间来我老做梦,老梦见自己成绩一般,又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了。如果真这样,真是浪费啊,这整整一年的时间。”李昱说完这一番话后,真的就“沉默”了。
复读生得到的关怀比应届生少。“你怎么搞的?都重读一年了,这样的题还不会解?”某一类重点高中高三辅导课上,张歆常提问题,老师也常这么对他说。他说,老师讲这话,他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但他知道,这是现实,一年的复读,他完全学会了克制。张歆说,他有一次去办公室找老师,亲耳听到一件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当时办公室里的老师正在批卷子,一个老师拿着一份署名王钊的89分的卷子问是谁班上的学生的,另一个老师说是他班上学生的,还一边问“考几分“一边就接了过去,然后说:“怎么搞的?太可惜了,如果多考一分,不就及格了么?”不久,又有一份卷子被那个老师认领,那个老师瞪大了眼睛:“哇,120分,还不错。”但很快,这个老师眼睛里的光芒消失了,这个老师叹了口气,说:“有屁用,复读生的,不纳入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白考了。”后来,张歆知道,那份120分的卷子就是他的。“我还有一些同学在其它学校复读,他们情况也和我差不多。我们这些复读生,基本上是自生自灭,读得好,老师也不怎么高兴,学校却可以拿我们的成绩向外校吹牛,读不好,就是我们自己没用,与老师无关。”张歆说这话时,神情有些戚然,但他还是乐观的,于是补充说,“当然,我听说也有不少更好的学校不是这样,还有一些专门的复读机构,比如我听说有个广州卓越教育机构等,他们的复读生是单列成班的,专门培养学生进自己理想的大学。”说这话时,脸部表情丰富的张歆已经满脸神往了。
复读生的心里有一根线,线的那一头是父母的双手。复读生大都是不得已来复读的(心气高想另谋高就除外),他们成倍地从父母的手中拿费用和开支,心里老是惴惴不安,老有挥之不去的负疚感。“这些话去年就跟你说过多次了,如果听进了,就不会来复读了。”他们的父母大都念叨着这样的话,他们想不听,但不能不听。如果成绩比上年好,那还好受些,如果成绩不太行,而且努力了还不太行,那他们就会想放弃,但父母在那头,始终牵着线,始终不肯松手,他们只好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来逃避,但他们不是坏同学。“我以前不是坏同学,我也很遵守纪律,但我实在没办法提高成绩,我努力了还是提不高,不努力也一样,我当然放弃了。”杨新同学很无奈地说,“我表面上做做样子给老师看让老师去向父母汇报就行,在同学面前,尤其在应届生面前,我不努力,当然成绩差,我又努力又成绩差,他们肯定会笑话我。”杨新的话让人深思,原来有些同学是采用这样的办法来逃避考不好的责任、来维护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的啊!
总之,复读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这部分群体,我们的教育之爱是有些缺位的。但换个角度说,造成这么多人复读甚至是考上了也要去复读,造成这么多人去重新“受苦受难”甚至造成这么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很有必要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甚至是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