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录取“怪才”、“偏才”,既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种纠偏,体现的恰恰也是另一种公平——高考既然是选拔人才,对这种人才就不能关起大门。
武汉考生周海洋在高考中用古体长诗写出“最牛满分作文”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前天,三峡大学向其伸出橄榄枝,表示愿破格录取他就读本科,并给予他两万元特别奖学金。然而,学校在与招生部门沟通后表示,破格录取读本科已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专升本”来“曲线救国”。
有学校愿意破格录取周海洋,不管其出于何种目的,对周海洋来说是件好事,对其他考生来说,也是个好现象,至少拓宽了像周海洋之类“偏才”、“怪才”的入学渠道。但招生部门却不愿打破规则,不愿给“千里马”一个成长的机会,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和周海洋一样,四川考生小黄的经历也差不多。他用甲骨文、金文、篆字等古体字写高考作文,据说只得了8分。但他的古文字功夫却获得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的赏识。然而,因为同样的原因,小黄或许只能等到读研究生(论坛) 的时候,才能拜在刘教授的门下,继续研究他的古文字。
和复旦大学之前破格录取三轮车夫蔡伟直接读博士相比,在对待小黄的学问上,未免显得有点小气。作为一个难得的研究古文字的“好胚子”,为何就不能给小黄一个读本科的机会呢?要知道复旦大学不像三峡大学,招生时受到限制,它本身就具有自主招生的权力。爱才而不录,难道刘钊教授有何难言之隐?
而与过去的大学相比,现在的大学则基本上失去了破格录取的勇气和魅力。国学大师陈寅恪欧洲游学7年,没拿任何学位,经过梁启超的介绍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仅有高中学力的梁漱溟没有考取大学,蔡元培却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吴晗当年考试时语文和外语都是100分,数学却是零分,清华大学让他做了历史系插班生……老师、学生都可以破格,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考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规则,这是共识,但古人都能变通,现在的大学反而失去变通的活力,令人费解。冒名顶替、违规加分的确有失高考公平,但破格录取周海洋式的“怪才”、“偏才”,公众对此并不觉得有失公平,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其某一方面超常才能的肯定,而且他们的才能既经得起公众的质疑,也是有目共睹的。给他们一定的成长空间,既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种纠偏,体现的恰恰也是另一种公平——高考既然是选拔人才,对这种人才就不能关起大门。
大学不是要培养流水线产品,而应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恪守原则的基础上有所变通,为“千里马”提供“伯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需要更多的破格录取,对那些经得住公众质疑、舆论监督的“怪才”、“偏才”,在遵守录取规则的基础上,适度增加高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让高校可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然,破格录取的前提是:公开透明,拒绝暗箱操作,让公众有知情权,让高校不能借此谋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