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称北大校长推荐制是美妙而难念的经
北大能招到奇才怪才吗?
北京大学招办在其网站上正式公布了39所获得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中学及校长姓名,同时公布了相应中学的推荐名额。这个名单一时引起各方质疑,其中最大的担心是推荐制最终是否仍会以分数为刚性衡量标准,从而偏离这项改革的初衷。
质疑派
晒的是不公
北大具有“破冰之旅”、“创新之举”的“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学校名单在网上公布了。应该说,这些“名校”都是当地数一数二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重点中学。可是,在我看来,北大晒的不是“名校”,是“不公”。
这项旨在发现人才的创新之举,实际上成了少数“名校”中少数学生的“游戏”。对于全国大多数考生来说,连进入“校长实名推荐”的 “资格”都没有。这难道公平吗?
北大此番公布的资质名校,对于目前已经日趋白热化的“应试教育”进一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一轮“选择名校热”又会在家长和考生中兴起。而那些上榜的名校则又可“名正言顺”地以各种名义乱收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又会进一步加剧。这难道公平吗?
学校地域之间相差悬殊,更让公众心理上感到“不公”。比如江苏有资质推荐的名校达到了10所,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而更多的省份竟然连一所也没有!梁梦溪
为何无农村学校
没有一所非重点学校、没有一所农村学校纳入推荐名单,是不是这些学校里的学生就没有好学生呢?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论坛(2009)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可是这些学生就因为不在这39所中学就失去被推荐的资格,这能算公平吗?
校长实名推荐制应该最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具体做法就是,一个校长能推荐多少学生,不应该根据其所在学校的情况,而应该考虑当地整个教育情况和校长的能力。校长推荐的学生,不一定就局限在其所在学校,只要一个校长认为他所了解的学生有好的素质,哪怕这个学生不在他所在的学校,也可以推荐,从而让校长在推荐上走出学校“类”的束缚。肖华
支招儿
出炉过程别躲猫猫
也许是北大公布此名单太“突然”了,公众难免不对其持有“欲速则不达”的诟病。北大“校长实名制”资质中学的榜单在网上一经公布,便招来了无数争议。最主要的质疑之声不外乎以下三种:
其一,为何只有13个省份分享了这39个名额?难道其余省份就不存在一个符合条件的学校、一个值得推荐的学生?其二,在获得推荐资质的省份中,为何有些省份获得的学校名额多,而有些省份较少?其三,在获得了推荐资质的学校中,为何有些学校可以推荐5名学生,而其他学校只能推荐一两名?
之所以能招来如此之多的质疑之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北大制定39所获得“校长推荐制”名单的整个议程,并没有公开进行,如此一来,这份名单便失去了最起码的程序正义性。其公信力势必大打折扣,其公平性、合理性也难免受到质疑。王传涛
重磅观点
推荐只能是辅助制度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想要对北大这项改革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是不容易的。作为改革措施,我赞赏他们的勇气,但是这场改革能不能达到他预期设定的目标,恐怕还需再看一看。
一项有关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的制度设计,恐怕要达到两个目标,老百姓才会满意:一个是如何能够客观、公正;另一个,是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真正有才能的学生选拔上来。
如最终还是以学分为刚性选拔标准,可能会造成这个制度本身变味,本来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最后又走回到了靠分来选拔。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如果你一点权力都不给推荐者,不给校长,那么校长能够做的就是按照分数排名,推荐最优秀的、分数最好的。这些人其实他要参加高考也能考上,所以这就没有起到改革想达到的目标。
在这里面除了监督,除了严密的制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对于校长的信任机制。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校长,你负有向北京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权力,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如果你在这当中弄虚作假了,明年我就停止你推荐的资格,这样一做的话,这个校长就会非常谨慎。这样一个信任机制,可以有效的来制约校长的行为。
由于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农村学生可能会失去被推荐的资格,这个问题的存在决定了高考制度是不可能取消的。现在北大这样一个自主的通过推荐录取的办法,只能是辅助性的,而且它的比例绝不能过大,否则会损害其他考生的利益,造成整个社会公平的失衡。
一道美妙
而难念的经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
校长推荐制,好!在高考自主招生方面,北大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说其美妙,是因为校长或社会知名人士推荐学生这样的办法在国外屡见不鲜,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办法之一。
然而,这又是一道美妙却难以念好的经。所以难以念好,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现有国情下,这样一招儿是否能推广,又是否能够在推广中发展和完善,令人心忧。且不说我国地广人多,在东西部差异巨大、农村与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西部孩子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往返艰难,就是面试这一关,恐怕也难与和城里孩子相比,迈进著名高校的门槛就更显艰难。
再说推荐学校和推荐校长的资质虽然我们无从知道具体条件,但在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如何进行筛选恐怕就很难。同时,大家也知道,我国所谓的良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在这些所谓好的学校中普遍存在大班和大校现象,我敢说,校长亲自上课并能如数家珍的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十分稀少,这种情况下,怎么保证校长对推荐学生的公平公正?
再说监督,虽然北大也强调了监督机制并有一些具体办法,但我看基本上还是靠检举揭发来保证,而不是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期待更加科学有效制度化层面的东西,期待多一些美妙而好念的经。要念就要把经念好,而且是更多的“和尚”们都能念好。
声音
校长们敢推荐怪才吗
北大公示的这39所中学的校长,敢推荐“怪才”、“偏才”上北大吗?恐怕未必。其一,他们不敢拿自己的学校作赌注,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公信力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资质,因而他们宁愿推荐眼中的“好学生”,也不会拿“怪才”、“偏才”冒险;其二,北大自主招生的对象或许并不针对所谓的怪才、偏才,因为其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学业优秀”。而按传统思维来看,“怪才”、“偏才”并不在学业优秀的学生之列。倘若校长推荐的都是些不用推荐、凭自身实力也能考上北大的学业优秀者,那这样的推荐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突破作用呢?《广州日报》
“资质”标准不能含混
大学评价中学“资质”的标准,是不能含混的。只有标准清晰,才有公信力可言。据此,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较高”。北大虽然诚恳地接受监督,可由于大家不知道评价标准,因而,面对这份39校名单,几乎无法监督。
《东方早报》
深化了教育不公
北大的改革,实际上和浙江省高考加分丑闻一样,都是保证强势阶层垄断教育资源的重要步骤,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教育公平。笔者呼吁:教育部直接出面,立即叫停这种“改革”。同时,教育部应该厉行按人口比例招生、按城乡比例招生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肯定会引起诸如“高考移民”等问题,但总体上仍然会增进中国的教育公平。《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