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掐尖”会不会一窝蜂地出现
其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头等问题,是越来越恶化的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农民等弱势群体进入一流大学的越发困难。改革,当在此处用力。
北大“校长推荐制”引发的热议尚未退去,四川大学12月12日公布该校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再报猛料,该校大胆推出重量级改革———支持校长推荐“奇才”、“偏才”、“怪才”。四川大学决定:对于分数未上线的考生,如果专业能力经测试出类拔萃,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12月13日《重庆晚报》)
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慨叹的中国“大师缺乏论”已经引起了举国共识,似乎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雪藏了很多的经世致用之才,只是被残酷的高考的制度埋没压抑,现在只需要几个著名大学振臂一呼,一群伯乐般的中学校长蜂拥而上,这些青年才俊就能纷纷脱颖而出。只是,有效吗?一个简单的问题:所谓的“奇才”、“偏才”、“怪才”,在现有的“大一统”教育体制多年熏陶下还能幸存吗?即使偶尔有几个,会得到认可吗?整个社会在自身启蒙都相对漫长的尴尬转型期内,此举是不是近乎痴人说梦?
首先,无论北大还是川大,都没有明确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标准。如果去除那些含混模糊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落实到中学里面也无非是竞赛标兵、学生干部、听话温顺、博得老师领导好印象的好青年。笔者在央视一次谈话节目中曾连线某著名中学校长问及推荐给北大的学生标准,校长语焉不详;再问及对什么样的学生印象深刻,校长的公关素质和幽默一览无遗:当然是那些公认优秀的学生了。多么玄妙充满智慧的“公认”,这种鸡鸭互相证明的游戏可以停止了。
再者,中学校长尤其是重点中学的校长,诸事缠身,早已跻身当地社会“名流”。手控稀缺教育资源,却脱离教学第一线,尤其对学生的判断大多只能来源于层层的汇报。不少校长关心的是,如何在自己学校培养状元,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如何保证自己的升学率不受影响,如何应对呼声不断却又无所适从的教改及新课标的和谐与平衡,如何不影响教育官员的政绩。因此,北大选定的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无非是把各重点中学顶级学生的北大预期提前兑现而已。
意在早早占得先机,在与其他重点大学以及在内地扩张势头迅猛的香港各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面对这个质疑,目前北大和川大难以撇清。北大首先亮出的姿态,只是一个大学招生的策略而已,其媒体效应已经成功地为教育部那些呼之欲出却又始终不出的改革做了先驱。只不过,在整个方案设计粗糙推出的同时,也就把整个改革变成了一场“作秀”。后来者如川大丢出的“偏才”“怪才”概念,不过是另一个吸引眼球的做法而已。某种程度上,所谓“校长推荐”已经异化为“高校掐尖”。
我们忧虑的是,北大川大之后,“高校掐尖”会不会一窝蜂地出现?
一个必须直面的背景是:中国高考学生正在呈现每年下降的趋势,而今年民办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下降已经是普遍的忧虑。公立著名院校短期内还不会有那么迫切的威胁,然而早做一些品牌的“忽悠”当然是正确的战略。
只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与真正的改革无关。其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头等问题,是越来越恶化的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农民等弱势群体进入一流大学的越发困难。改革,当在此处用力。
张亚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