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高考“紧箍咒”之后
中学生的写作教学现在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应试作文更是屡遭诟病。我是一个教了大学本科生写作课20余年的教师,也曾多次参加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目睹那些在高考压力下惯写“应试作文”的学生,一旦“紧箍咒”解除,稍加指导,即能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性灵作文”,深感“应试八股文”的出现,责任不在学生。
过去科举考试也就是考两篇文章,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见识、知识和人生态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综合素质。可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技巧被放到了首位。一些高考作文充满了于己无关大而化之的材料与话语,造成一种貌似崇高和博学的假象,却能得高分,甚至满分。这样的作文教学和评价体系,与作文教学的人文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甚至对浮躁、投机的社会风气也有推波助澜的若干责任。这种局面由来已久,有其深刻的原因。怎么办?这就需要全社会关心,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培养时代新人”和“民族性格塑造”的高度,共同“把脉”,先探究出真正病因,再开出治标和治本的“药方”。
20余年来,我积累了各届学生的“性灵作文”数百篇,准备筛选编一本《大学生性灵作文点评》,其意亦在于拿出实例,纠正和弥补时弊。这里推荐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所写乃学生真实经历或思想,所表达乃作者真情实感。
在我们学校,写作课是必修基础课,一般开在大一下学期。这些作文是学生在心情放松、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状态下写成的,却常常反映出学生的最好水平,其内容、形式都与高考作文迥异。
我习惯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习作,鼓励思想、写法或言语的创新,把课堂演讲及评论与书面写作相结合,师生互动,激励思维。我以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尊重他激励他,还是小瞧他束缚他)和教学模式(灌输式还是启发互动式),比所教的写作知识更加重要
谈大正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上海市写作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