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胜中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我的老师是匠人
“如果艺术家都是梵高的话,我宁可这个世界上没有艺术。我不需要我们培养出的孩子是梵高,他们只要能健康、理性、专业地去搞艺术就够了。”
2004年,吕胜中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实验艺术系(最初为“实验艺术工作室”)。6年过去了,这个系共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等100余人。吕胜中说:“他们毕业后不只是做艺术家,还会是策展人、批评家。”
传统是当代的基础
见到吕胜中时,他正在资料室为大二学生上剪纸课。十几个学生围着长条桌,人手一把剪刀,随着他的启发为手中的8层叠纸精雕细琢。暑假刚开始,这是选修课,并不计学分,但仍有不少学生愿意留下上课。
“这门课最初是放在我们传统语言转换课里的,它可以是剪纸,也可以是皮影、年画、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有人奇怪,现代人搞当代艺术创作怎么也用这个?但它会给人很多启发,是一种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早先毕业、任教于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的吕胜中承认,实验艺术系的出现实际上是民间美术系的一个理性转身。
在实验艺术系创立之初,吕胜中就设想:要培养跟美院其他院系不同的艺术人才。所以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录取考试上都颇有实验特色。就本科教育来说,所有报考实验艺术的学生,在录取初始都要做的一门课程研究便是“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每人利用一至两个月时间,走访不同城市至少10个家庭做一份系统的家庭审美调查报告。“这就是我们要的,了解艺术与公众、社会之间的关系。”
“你就在这个国家做艺术,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审美态度是最真实最基础的。当然,他们也会在家庭审美中抽取出一些元素来做作品。另外,当代艺术容易给学生一种至高无上的误解,这种调查也是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不要放大艺术。”
2006年,实验艺术系的本科二年级同学曾在“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完成后,集体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家庭日常用品博古》,并在当年上海双年展获银质奖。如今,这门课程每年都成为新生最受欢迎的入门实验课。
对于研究生的招生,吕胜中说:“没必要一定是学美术的,只要他喜欢用视觉语言表达思想。我们不考素描,就考造型能力和创意思维。比如,有一年题目叫‘手语’,有两个考生都是高分录取,一个用手蘸墨,手掌和手指在纸上印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手。一个用写实的手法画了两只巨大的抱拳相交的手。”
理性比感觉更重要
眼下正值实验艺术系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除了被评价为“足以达到国际艺术展水平”的作品外,便是一卷卷厚厚的考察报告。《中国年画中的童像研究》、《莱州玻璃画研究》、《豫西传统农具研究》、《80年代香港漫画研究》等,全部装订成16开线装书。吕胜中尤其看重这项研究课程,“实验艺术系在很多人看来和其他系的工作、思想方法不同。我们要站在表达能力上,需要一种系统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考”。
吕胜中反复强调理性于艺术的重要性。“福柯那本《疯癫与文明》害了大家,他试图从社会学各个领域为他的理论寻找支撑,但是都不得法,后来就找到艺术这儿来。过去在艺术教育中,说你感觉不好,可能把一个孩子的艺术生命都葬送了。今天我们会对学生说,你太没逻辑了。”
吕胜中的学生王雷用了近两年时间做了“豫西传统农具考察”,他的毕业作品《龙》便是用了数百把豫西收集来的锄头做成的大型装置,成为毕业展中颇为震撼的一件作品。来自香港的莫伟康本科时就已举办过个展,硕士考取了实验艺术系。理由是“画了那么多年,该到了巩固理论素养的时候了”。
最让吕胜中得意,也是最让其学生受益的,是实验艺术系设置的一些“未来实用型”课程。比如,从本科就开设的方案课,展览策划与参与课。“创作方案是当代艺术家必须会的一件事。不管是跟美术馆还是画廊打交道,你都要告诉对方你有什么语言、你的制作方法、实施计划,立面图、平面图,包括布展、施工,这些常识你必须有。多数艺术家都是多年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我们从本科就开始系统教给你。”吕胜中介绍。
吕胜中感慨上世纪80年代美院的黄金时期。“那时央美的本科毕业展览,就是中国美术的关注焦点。在毕业展览中出名了,就是中国著名画家了。一本《美术》杂志就覆盖了全部作品发表。”现在则大有不同,“画廊、美术馆、艺术院校、艺术媒体……数不胜数。对学生的培养也很难和以前一样,毕业后作为艺术家的处世方式也不同。所以有必要培养一些适应社会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