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的再思考教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从基础教育开始,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到致力于现代化的教育,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教育供应,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始终需要记住,教育改革的基本准则是保证每一个中国的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改革高考制度,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自主招生就是其中最热的一种替代方案。 那么,究竟自主招生是否能够力挽狂澜,推行我们所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时,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机会均等,自主招生对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如何? 我们知道,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都是大学入学学习能力评估测验的一种。而这种测验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考试,科学、公正且公平地评估每一名学生的学业和智力水平,从而在大学招生时能避免先前的学校偏见和种种沿袭已久的势利观念。这样,大学评判一位学生的标准不再看他们的父亲是谁,或者他们的衣着如何,而是按照他们的真才实学来进行名次的判定。基本上来说,高考和自主招生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但是,,选拔出来的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往往说高考选择出的人,都是适应应试教育的人。而在自主招生下,才能真正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却遗憾地发现,自主招生其实还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 高考制度下,每一地区的所有考生面临相同的考试范围,以及相同的考题。他们用相同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学校择优录取。如果我们假设人的智商差距不大,那么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换句话说,能够进入大学的,是那些更努力的人。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分,那么我们同样应该相信,这些努力且具备进入大学学业和智力水平的学生,会比即使天赋更高但懒惰的学生,在大学里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从信息的角度出发,高考就等同于所有人拥有相同的信息资源,那么努力成为决定因素。而在自主招生中,信息变得更加关键,那些具有更多信息资源的学生,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如果同样的英语书面考卷,农村的学生如果更努力,那么成绩可能会更好些。但是,如果是英语口语考试,可能来自城市的学生会更具优势。因为城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英语夏令营或者与老外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优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很难通过努力来获得的。我们可以说,在口语能力方面,城市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但是作为一项考试制度,我们看到,口语能力的测试所反映的学生素质的差异,实际上来自于学生环境的差异,而如果这种差异具有决定性,那么本身就存在着某种不公平。 因此,自主招生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是如何做到公正公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诟病高考的一大出发点,是因为高考使得应试教育“泛滥”。那么自主招生的实行,是否意味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呢? 实际上,自主招生只是考试形式的改变,无法根本上缓解高考的压力,还可能造成另一种应试教育。由于自主招生重视素质,为了让孩子能在将来的自主招生中取胜,我们看到年轻的家长们已经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会不惜力地培养他们,让他们参加各种兴趣补习班,参加各种活动,压缩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样,学生的负担就减轻了么?这样就是素质教育了么?对孩子的培养,难道不是应该遵从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本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么?也许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教育是强制性的,而不是根据孩子本身的兴趣特点出发,结果甚至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这不是素质教育,而在本质上,和应试教育没有大的分别。 现在,我们怀着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改革高考制度,通过自主招生,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和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固然不能否定这种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我们恐怕也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该客观评价这种改革是否能达到我们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并且,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我们尤其应该警惕改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即自主招生是否会造成贫富家庭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所以,在未曾获得更多信息和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盲目褒扬或贬低自主招生,都是不恰当的。 教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从基础教育开始,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到致力于现代化的教育,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教育供应,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始终需要记住,教育改革的基本准则是保证每一个中国的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如果说教育意味着希望,那么,我们改革的关键是,不能让大多数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