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别成为“高分崇拜”新推手
校长推荐制是在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公平稳妥的前提下,凭借30分的降分优势得到 “名牌大学入场券”,为偏才怪才打通一条快捷绿色通道,为评价制度多元化和选拔制度多元化提供一种积极借鉴,对基础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起到遏制和引领。突出“能者为上”的教育发展新方向,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数高就是真的好”。
可看看重庆、湖北这些学校的推荐思路,为了让自己推荐的学生在北大自主考试中脱颖而出,确保推荐率高,诚信度好,推荐学校不惜将那些有创造活力、而成绩稍逊的偏才怪才遗忘、淘汰在外,而仍然按照传统的高考思路去进行,各地推荐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换言之,这些学生就是没有校长推荐制,入选名牌大学的概率也非常高。如此一来,校长推荐倒成了一种“程序多余”,白白浪费了推荐指标。校长推荐制希望达到的选拔、倚重偏才怪才的改革愿望难以得到落实。你说,推荐制度的改革意义和积极意义还剩多少呢?
这些思路仍没跳出“教育GDP”的怪圈,推荐人更多考虑的是学校形象、推荐效果,而未能从高瞻远瞩的高度认识这次改革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换言之,很多人积极响应改革,可一旦触及到既得利益和学校形象,就又陷入“保守主义”和“稳妥主义”的惯性思维中,害怕推荐偏才“会出乱子”、“砸了牌子”等。所以,才不得不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句话,再好的改革精神和措施,缺乏发自内心、坚持到底的“铁杆支持者”,改革的效果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自古以来的改革就是这样,校长推荐制岂能例外!
针对“分数崇拜”,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坚决反对,更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高中是人分化最重要的阶段,要从普及的中学教育中拔出创新性人才,高中的改革应该力避大一统。陈副部长鼓励部分像北师大附中这样底子厚、师资强的高中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跳开一些。 “学校要有勇气,把分数、排名看淡一点。 ”她透露,正在研究政策给这些传统优势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无疑为基层学校的“改革破冰”和打破既得利益提供了最好的精神和政策支撑。
但愿陈副部长的期待早日得到落实,让校长推荐制成为素质教育的“得意苗圃”,而不能成为新的 “高分崇拜”、“应试高手”。
建议北京大学,也应该为偏才怪才出台一个准确的标准,让基层学校有看得见的推荐标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模棱两可。才有利于发挥校长推荐制的积极性。□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