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实名推荐是“高招自肥”
报载,她们的成绩均为年级前三名,综合素质较高校方表示目前制度下,推荐时主要考虑的还是成绩,“偏才”和“怪才”很难被挑中。(见11月23日的《郑州晚报》)
推荐学生上北大,还是以分数成绩来作最后定夺。殊不知,这些被推荐的学生按照现有的考试成绩,在明年的高考中一般都可以考上北大或清华等名校。也就是说,不用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他们也同样能够圆名校梦。可见,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的高招新政,只不过是一种提前高考招生而已,或许旨在把全国高考“状元”们全部提前囊入怀中,以免在明年8月份的高考真招中因敌不过清华、港大而失生源或丢面子。
也许北大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下面的校长乱用为。殊不知,校长实名推荐,最起码要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心服口服。那么有什么标准?没有标准,靠人为因素,必然导致因说情干扰、权力干扰等而使实名推荐失去公允性。而目前,对学生而言,唯有考试分数才是最公平的。再说,某特长生是“偏才”、“怪才”,可是预期的明年高考分数难以达到北大的录取标准,这样的学生按照北大高招新政的宗旨是应该推荐的,可是推荐之后,北大会录取吗?如果不录取,那岂不是浪费了有限的推荐指标?继而校长在推荐中岂不失职了?何况,北大在确定实名推荐的学校时就已经“爱富嫌贫”了,农村的学校一所也没有,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报怨。如果在真实的校长实名推荐中再出现推荐不公,那岂不是在人们的报怨中火上加油?可见,真想如北大高招新政所愿,校长们“非不能也,是不敢也!”
这“不敢”,除了校长怕世人报怨推荐不公以外,关键还在于北大高招新政不彻底,不能真正地“不拘一格降人才”。试想想,如果按照北大高招新政这种所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吴晗虽然文史、英文都得了满分,但数学得了零分,能上北大吗?可能所有的人都会说不可能。然而,当时的事实则相反,吴先生被与北大同名的清华录取了。
这再次告诉我们,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可能其初衷并不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是打着招牌,提前将各省市区的“状元苗子”收入囊中罢了。果如此,北大如此提前“抢生源”,不仅会被同类名校所羞耻,而且给高校恶性招生埋下隐患,无疑是把高校招生与公平推向火山口,岂可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