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并未增加学生选择权 不能只盯精英
清华大学联手其他4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联考;北京大学随即重磅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其他高校则在招生季节频频宣传自己的本科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又到一年一度招生宣传季节,“今年自主招生宣传的动静尤其大。虽然高校各自对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改革,希望能够争取到优质生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自主招生试点多年,显然不应该再将生源争夺集中在高分人才。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在高考(论坛)之外拓展一条新的人才选拔途径,此类人才应当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但这一初衷似乎已经被淡化”,不少名牌大学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争抢生源之余,高校或许应该更多考虑以怎样的特色来吸引学生,又如何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自主招生并未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本市某著名高中有位高三学生曾经获得过全国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三名的好成绩。招生尚未开始,他就接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全国名校的邀请,而且都要求立即签约。学生在紧急催促之下匆忙选择了其中一所学校,虽然所选专业是自己心仪的,但是这一专业在他所选的学校却属边缘学科。“在生源的争夺下,学生的兴趣、发展前途以及学校的特色都被淡化,而这显然已经违背了自主招生选拔特色人才,并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初衷了。”教育专家熊丙奇这样感叹。
对比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条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写明了数理化信息生物等全国性竞赛得奖学生优先。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全国信息竞赛举办之时,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就已经聚集在北京的赛场,等待这些中学生的比赛结果。如果有高校做工作抢到了一个金奖或银奖得主,几乎都会立刻承诺进入自主招生录取程序,全然不管自己学校是不是能够提供相匹配的学科实力。
即使是轰轰烈烈的校长实名推荐,也仍然以学生的学业为衡量标准,并没有体现自主招生的本质——以多元评价标准而不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熊丙奇称,自主招生的关键是扩大学生选择的权利,这中间包括选择考试的权利和选择学校的权利。从2003年开始试行时,校长们都宣称自主招生的目标是让一个学生可以有多张录取通知书,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可是直到现在,所有学校都仍然以同样的标准来选拔考生,而考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现在也许到了思考如何使自主招生回归本质的时候了!”
名校不能只在精英圈内玩游戏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不少地区,少数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宣传只针对当地为数不多的几所著名高中,只“接见”在一定排名之内的学生。本市某名牌高校一名长期参加自主招生工作的教授说:“自主招生除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更多元以外,其实还应该向社会传递大学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信息,而不是只让少数能考出高分的‘好学生’享受‘好资源’。”在国外,不少名牌大学虽然每年招生也要争抢优秀生源,但是他们每年也有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社会服务,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每学期都对自己区域内所有中学的生物教师无偿进行知识更新,他们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普通中学和名牌中学之分。
某名牌大学一位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十分费解的事情——他着手组织中部地区该院系对口援建的几所高中的学生代表到学校来参观,可在学校申办各类手续时,几乎每经过一道程序都会有人问:这些学校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我们大学?每当他回答“一个也没有”时,几乎都会被质疑:“那搞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啊?”这位教授说,让普通高中的学生也能够有机会了解和亲近大学的文化,向更多的人传播大学的精神,这难道不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吗?如果连和中学的交流都停留在“与自己匹配的”学校层面,满足于招生需求这样急功近利的目的,又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