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将把更多弱势群体子女纳入自主招生范围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今天表示,该校将加大自主招生的改革力度,制定专门的标准和办法,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弱势群体的优秀学生创造更多进入清华学习的机会。
“我国有一些区域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这些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中所需克服的困难,远远超过发达地区的考生。”孟芊说,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可能不会弹钢琴,在中学也没有国际交流的机会,但是他们远大的志向、阳光的心态、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综合素质上并不输给任何学生。
孟芊明确表示,“我们考虑在自主选拔的过程中,要给这些同学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他介绍,今年参加清华自主和保送选拔考试的考生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但是清华没有透露这些学生中有多少来自弱势群体家庭。
据了解,这些年来,清华大学对那些地处偏远、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但一心一意办教育的中学,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校长顾秉林院士到陕西出差期间,曾专程看望了位于眉县槐芽镇的槐芽中学校长。2010年清华大学招生第一场宣讲会,则选择在地处闽西革命老区、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的上杭一中举行。近年来,清华录取的考生中,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保持在20%~25%。
在今天的媒体见面会上,孟芊还引用百年清华在人才选拔上出现的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期望。在1932年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以“孙行者”为上联,一考生对出“胡适之”从而获得满分,他因此考入清华英语系(后因学费高而放弃)。此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孟芊认为,我国高校的招生选拔体制和国外的顶尖大学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湖南一位著名中学的校长曾经向他感叹:耶鲁大学选拔人的水平真高,半个小时的面试就把我们心目中最好的学生挑走了。不过,这几个孩子如果参加高考(论坛),成绩多数达不到清华的分数线。
清华大学从2003年开始自主选拔工作以来,一直为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特殊通道,但孟芊却发现,除了学科竞赛获奖者和文体特长生外,“能够符合条件的学生实在太少了”,因为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有特点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就被纳入了统一的轨道,而没有太多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