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校长推荐上北大能走多远?
北大招办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质,是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记者从今年获推荐资格的华附、省实、深圳中学等多所广东中学获悉,他们推出的学生皆为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的学生。可以预测,即使未获北大降30分录取资格,这些同学通过高考也很有机会考入北大。那么,进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第二个年头,北大这项政策意义何在,是否流于形式,沦为“掐尖”的工具,最终能走多远呢?
对此,中学校长们看法不一。支持者如华附校长吴颖民认为,按照北大的标准,推出尖子生可为全校学生树立标杆,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怀疑者如省实校长郑炽钦则认为,谁是好学生、谁适合上北大,这涉及社会评价标准,社会主流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实际上往往更重视“智”,这就导致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容易脱颖而出。
按照前一种逻辑,北大校长推荐制对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利。而按照后一种逻辑,这项制度对推进中学教育改革并无明显意义,因为学生还要经过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
实际上这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所以会出现“形式化”、“掐尖”担心,源于社会各界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北大能否推动改革的双重期待。作为中国久负盛名的最高学府,如果北大真的抱着“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的改革动机,而不是打着推动自主招生改革之名行“掐尖”之实,就理应在明年的校长推荐制上打出更多的组合拳,体现更大的诚意。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