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大教授:高考引入教授面试可行吗?
陈跃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战略研究小组召集人。曾有10多年到各省份招生经历,担任招生主任成员,目前是北大自主招生专家组成员。
对话人物:
北京大学教授 陈跃红
11月8日,北京大学11位教授联名公开致信北大校长,呼吁在高考招生录取中“打破唯高考分数论”,提出“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等高考招生改革措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那么,11位教授为何发出这样的呼吁,提出这样的议题?他们强烈建议的“在高考中加入教授面试”是否有可行性?又如何施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11位教授中的一员陈跃红教授。
着眼于撬动应试教育的根本
记者:请问,北大11位教授的这封公开信是怎么产生的?
陈跃红:去年教学工作会议上大家对招生问题议论了很多,认为自主招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只占招生总额5%,惊动的只是小部分。另外,按分数线招生,使学校在这项工作上越来越耗费时间和精力。会后,这个议论一直在持续,到今年9月又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时,有人提出给校长写封公开信,几个人拟了草稿,通过电子邮箱传来传去,最后到差不多的时候,开了一次讨论会,确定了公开信的内容。
记者:对于这封公开信,教授们有什么期许?
陈跃红:大家直觉上意识到,对于这封信提出的方案,如果能做一点试点,某种意义上就可以撬动高考制度的根本,甚至是撬动本科教育、高中教育的根本。
记者:为什么有这种直觉?
陈跃红:现在大学讲求个性化教学,中小学讲求素质教育,可这些如果仅仅靠国家设计教材,中学进行选修、模块化教学,虽然有一定意义,但仍难取得良好效果,现在大学千校一面,中学万校一面,学生都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从制度上解决。我们认为,在录取制度上下工夫,用好这个杠杆,会让大学的改变带动中学的改变。
记者:你认为,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对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陈跃红:我们并不完全否定高考。我们认为:只要人在智力和知识掌握上的差别存在,只要“蛋糕”不够分,考试就会存在。事实上,考试对人的知识掌握和智力程度进行分层的功能,有其稳定性,不可想象一个三本线上的学生到“985”高校可以学下去。即使高等教育大众化,考试仍然非常重要,纵览全球,美国、日本、欧洲,没有一个制度没有考试。
我们不是在讨论取消高考,我们的主旨是把高考成绩用到合适的度上。目前最大的麻烦是把分数绝对化,考生之间按一分甚至半分进行区别。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一分、两分,能有多大差别,凭我个人经验,30分之内的学生在智力、能力上是没有差别的,还有的教授认为100分之内的学生没有差别。
所以,我们提出在录取时采取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就是高考在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后,教授们可以依据专业所需,对那些分数差别在30分或更多一些分数的学生进行面试,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志趣爱好、意志品质进行考察,而这些不是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就能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