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政策应不应该被质疑?
临沂师范学院的做法,一些国家一些大学100多年就执行了。这就是高校自主招生权。因为各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相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一样——有的大学是提供经济人才的,有的是提供法律人才的,有的是提供科技人才的,有些大学是提供方法人才的……那招生政策自然不一样,所以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是自然而然的。
近些年,国内高校已经开始酝酿试点自主招生,其中就包括如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现在临沂师范学院这样的非名校开始试点,这是一个好趋势。自主招生权本来是一项好政策,人家国外有的大学执行上百年了,没人质疑。就连我们这些不执行自主招生权政策的国民,也从来没质疑过人家,申请入读向来是按照人家的政策来。
可为什么偏偏很多人质疑国内大学试点这个政策呢?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首先反思的地方。纵览各种质疑或反对的言论,无非一点:对学校搞自主招生不信任,怀疑学校搞权钱交易,怀疑特权家长的孩子鱼目混珠,由此导致录取不公平。而且,这种质疑或担心并不仅仅来自高校之外,许多高校内部人士也有这种担心。比如,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前不久接受采访的时候就称“慎用自主招生权”。
徐显明认为,作为校长,如果你缺乏能力拒绝或者顶住各种压力,招来的学生就一定不是好学生,实质上就违背了招生的本质。言外之意很明显,作为校长现阶段你根本顶不住外界压力——校长本身就是行政权力任命的,不听上面招呼,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还是分数论一刀切相对合理。
所以,说到这里,不信任的根源就很明显了。中国大学没有自主地位,没有独立办学的权力,这和美国的大学属于私人的性质根本不一样。那么,或许有人就问:为什么私人大学搞自主招生能得到信任,而公办大学搞反而不能被信任?其实,道理不难理解:私人高校办学者有竞争的压力和危机意识,他必须为学校董事负责,把学校办好办强,办出美誉度和知名度。
大学怎么才能强?靠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我们看到外国大学选择、录取学生非常严格,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素质,如连股神巴菲特这样的旷世罕见之才,当年也因综合素质不够而被哈佛大学拒绝,又如英国一个首相希望得到剑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被拒绝。反观我们,大学是国家的,办得好不好无所谓,反正没有一个明确的出资人来考核大学管理者,哪还还会认真负责?一旦不认真负责,那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权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