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
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三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的。它们其实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要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
“寓教于乐”,最早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来的,“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这提法是完全符合艺术的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打动欣赏者,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像,使他先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美感享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真理的启示。倘若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再多的真理也成为干巴的教条,无人理睬,人们还不如去读科学理论著作了。所以,艺术的三种社会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必须通过美感作用体现出来,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以情感人”的目的。,“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
然而,有“乐”无“教”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深层要求,“乐”一旦失去了内含的思想意义,就会显得轻浮浅薄,甚至流于庸俗低级。因此,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乐”和“教”缺一不可,二者应当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艺术的社会使命。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乐”和“教”的侧重可能不同,比如山水诗、花鸟画。轻音乐、抒情舞蹈等同一些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戏剧、电影、,长篇巨著相比,前者“乐”多,后者“教”多,总体来看,它们仍然是“乐”与“教”的结合。
51.艺术与哲学
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
哲学代表着人们对宇宙、社会的总体看法,是人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在世界观中占据着高屋建瓴的地位。文艺创作不能不受世界观的制约,因而也必须受到哲学观点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例如,李白喜欢道家,其诗充满了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杜甫钟情儒学,其诗被称为“每饭不忘君”之作;王维崇尚佛家,其诗则山水空明,万象澄寂,充溢出世之情i西方现代派文艺旨趣复杂,不管小说、诗歌,还是绘画、雕塑,都有着强烈的反传统倾向,非理性主义哲学泛滥则是现代派文艺兴盛的重要原因。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文艺思潮、创作倾向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许多方面。 反过来,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之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均是如此。
52、差异性与一致性
差异性与一致性是艺术鉴赏的基本特点之一。差异性与一致性辩证统一。
艺术鉴赏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性,根源于鉴赏者主体的个性差别,也同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别相关。
所谓时代差异,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和价值观念。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时代风尚等差异而形成的。
所谓民族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Jb理习惯等差别形成的。同一件艺术晶,下同民族对它的欣赏喜爱程度常会有巨大差异。此外,阶级的审美差异也不可忽视,它是由鉴赏者妁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生活条件等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的鉴赏趣味同劳动人民的鉴赏趣味就大为不同。
不过,在这众多的审美差异中,最重要的是鉴赏者的审美个性的差别。每个具体的鉴赏者都拥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特的艺术趣味,独特的审美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体现于艺术鉴赏之中,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不同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投入均下相同。因此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肯定不会相同。鲁迅曾说,看《红楼梦》这部作品:“单是命言,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艺术鉴赏的差异性,实际上是从审美再创造的性质派生出来的。艺术鉴赏充分尊重鉴赏者的个哇,主体在审美时,既是在鉴赏美的对象,也是在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鉴赏者在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投入自身的情感理想,发挥自身的想像领悟时,已经深深地将自己的个性印记烙在了文艺作品之妇了。
其实,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鉴赏者之间。即使是同一位鉴赏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司的心境下,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其感受和领悟也会不同。
艺术鉴赏又有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其一致的程度是因时而寻,因人而异的。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生活、心理习俗的相似在艺术鉴芎中会形成共同或相似的审美倾向、艺术趣味和价值观念,由此也导致在鉴赏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这种一致性的存在其根源还在于人类的某些共同本性的存在,在于人类的生命共慈,在艺术领域中就集中体现为对美的共同追求。这是人类自觉自由本质的特殊延伸,是人类实现对自身情感世界终极关怀的最佳途径。
艺术鉴赏的一致性的形成,根本上是由艺术形象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因为一部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已给鉴赏者划定了一个大致的框架,鉴赏者自始至终要受艺术形象“质”的制约,只能三艺术形象或意境所规定范围内去展开想像、联想和再创造,适当地延伸、扩大或缩小,却不能从根工上改变它质的规定性,另给它一种新的质。尽管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心中出现,但他们毕竟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罗密欧或李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