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医内科学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梯队合理、实验设备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科研方面坚持以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注重成果的转化的原则,近5年来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1项,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本学科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8人。有医疗科室5个,病床170张。其中,风湿免疫科成立于1994年,学校临床重点专科,为恩施州及周边地区唯一的风湿免疫病专科,也是湖北省最早开展风湿性疾病诊疗和研究的专科之一。该科实验设备精良,拥有GE公司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等高精设备,为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科研提供了的依据和帮助,目前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学术中心。该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痹证的研究方向:本方向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新技术和手段,重点研究痹证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用药,挖掘民间经验方,观察、总结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研制开发新的药物制剂。
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及脂肪肝的研究方向:本方向重在对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视脂肪肝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内分泌失调的研究方向:对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辨证分型,运用中药调节内分泌,使之恢复平衡。
(3)中医骨伤科学
本学科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的特长,并结合地方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技术资源,在治疗骨折、腰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方面,体现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出了适用性强、易于为患者接受的诊治方案,开发出复方竹节参片、强固康疏胶囊等中药制剂,已应用10余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骨伤科学科现设有2个特色显著的病房,床位56张,设有4个骨科门诊。现有医师15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1人,硕士8人。梯队构成合理,衔接良好。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复方竹节参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等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地级奖项5项,主编参编著作6部。
中医对四肢骨折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药物内外并治的应用研究方向:重视传统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外药物并治的研究应用,对骨折进行早中晚三期分期辨证施治。
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研究方向:提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筋骨失和”为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的基本病机,治疗着眼于局部中药熏蒸、熏洗和针灸按摩等外治法,同时注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化瘀通络的内服药物应用,完善了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病的诊疗体系。
(4)中医妇科学学科
本学科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45岁以下副高以上职称队伍整齐,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学科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5人。有教恩施州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人,恩施州“降消”项目技术领导小组、围产期保健技术领导小组、妇女健康行动技术指导小组成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2人。对妇科内分泌、肿瘤、不孕不育的治疗及产科高危妊娠的处理有独到见解。先后主持了《妊高征患者体内硒含量的测定及意义》、《恩施土家族生活习性与宫颈癌发病相关性研究》、《子宫内膜厚度、β-HCG和孕酮检测对异位妊娠与早早孕诊断价值的探讨》等课题研究。
中医治疗不孕症的研究方向:采用温通法为主治疗炎性不孕,进行不孕症的辨证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不孕症研究等。
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方向:注重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理论特色,探讨妇女月经及其周期性特点,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月经病进行辨证论治。
(5)民族医学(土家医学)
本学科立足于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特别是土家族医疗手段与医药文化进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间的医疗方法和有效方药能够被传承弘扬,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头传承的土家族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土家族医药的推广和地方药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我校地处土家族人集居地,在对土家医药的长期研究积淀基础上,我校自2003年率先开展土家医药学高等教育,并作为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加以建设和发展。我校是土家医药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从事研究的队伍涉及多个学科,经过整合形成了实力强大的研究队伍。下属有专门研究机构“土家医药研究中心”。目前,民族医学学科有教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1人,硕士6人。梯队构成合理,学缘关系好。该学科近三年来编辑出版了《土家名医黄子均医案精选》等著作7部;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5项,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3项,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
土家族医学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方向:本方向对散落在民间的土家族医药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补注、校对,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以“三元”学说为基本理论框架、独特的序数法药物分类体系、特有的病症命名及分类等。
常见病症防治研究方向:土家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采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崇尚“刀、针、水、火、药”五术为一体的外治法。内治法注重生药、鲜药的应用,开展土家医治疗风湿疾病、消渴、高血压等病的研究。
常用土家族药的制剂开发与资源保护研究方向:以传统土家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研究技术,从现有资源和单方、验方入手,开展名贵药江边一碗水、材板党、冷水七、窑归等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研究以及制剂开发等。
(六)文艺学二级学科
1.学科简介
本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依托于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学科1996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教学教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博士13人,硕士7人。有湖北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民委课题3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课题近20项,横向联合项目及其他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
文艺学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和文化建设需要的文艺学专业优秀人才,具有扎实的文艺学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和文化研究,教学工作,文艺策划、宣传及采编等工作。
2.下设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心理美学方法观照、透视文学基本问题,对文学艺术进行审美考察,揭示文学艺术的深层规律。
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方向:在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层面,重新解读儒道释文化元典和历代文论经典,重新阐释中国文化和文论经典的范畴术语和理论命题,进而揭示其当代价值。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着力于文艺与传媒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的综合性研究、交叉性研究,以文艺与传媒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研究框架,以“全媒体”为研究视野,以“大文化”为研究领域,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文学生产、接受与消费的双重影响。
民族民间文艺学研究方向:立足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文艺现象及文艺成果,结合地域特性进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艺学的民族民间性。
文学人类学研究方向: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创作与批评,尤其关注跨学科研究中的本土化、地方化视野。
中西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方向:运用国际视野,对中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语言文化的普适性和殊异性,及语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