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博士生宿舍--我的小窝
时间:白天,场景:学院及周围,
内容:小城堡、大眼界
我总觉得自己入学的心情会跟一般的大学新生有些不同。已经接触过专业,所以不会那么新鲜、兴奋;已经经历过大学,所以不会不习惯;看过的影片三位数,在大学呆了那么多年-----我已经是只"老鸟"了。
但我错了,刚入学,电影学院的魅力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注册第一天,我在学校周围小逛,随意地走进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音像店。我几乎晕掉,货架上没有一部港片和好莱坞影片,从左到右依次排着德国表现主义、北欧三国新旧电影、中国三十年代电影、法国新浪潮专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直到最新的《孩子》和《浪尖》,市面上少见的影片这里应有尽有--这是什么鬼地方?找到老板,攀谈起来,没想到他侃电影的方式绝对专业,从爱森斯坦、布努艾尔、到戈达尔、梅顿,滔滔不绝,偏门的导演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他一直仰慕西土城路4号这片弹丸之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艺术电影"的市场。后来,郑洞天老师告诉我,在上海的小音像店里,店主会跟你聊卢卡斯,在南京的小店里,老板会跟你聊阿尔莫多瓦,但在北京电影学院周围的小店里,老板的话题能谈到基斯洛夫斯基或特吕福。
这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她是一所高校,也是一个电影文化与梦想的大本营,一座对所有的电影狂热者辐射巨大魅力的艺术堡垒!至此我已经明白了,这里有绝对不同的视野,这里俨然一座追求艺术者的天堂。
正当我为生在80年代,没机会在学院的讲堂聆听尼克布朗大师级的讲座而遗憾时,福东来了,左藤忠男来了,卢卡斯来了,阿伦米勒来了……从我入校至今的两年间没有停过。这些电影的大家们,用他们的经验和感悟,营造了电影学院在课堂之外的第二学习空间,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递给我们电影的真谛:怎么运用技术、怎么在制作机构生存、怎么权衡继承与创新,怎么平衡艺术与市场,乃至怎么创作、怎么做人!我曾经以学生代表身份接待了著名纪录片导演阿伦米勒。来电影学院以前我简直不敢想象,我们能和一位多次荣膺奥斯卡的大师如此自然随便地坐在小办公室里聊电影,坐在投影仪前观看并点评历届学生的作品,从电影音乐讲到电影服装,从胶片的色彩讲到DV的光线控制。
我第一次感到,电影学院里的电影与我以前学习的电影似乎不是来自一个星球,好像所有艺术的真谛我都第一次听到。如果说在研究生阶段我学到了关于电影的理论和知识,那么在这里,我才逐渐具有了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另一番天地。
电影学院的博导们充分发挥学院的影响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打开眼界的机会!在北京的所有电影学博士,常常聚在《当代电影》的博士论坛,切磋交流,高谈阔论;而郑洞天、王志敏和杨远婴三位博导教授还独辟蹊径,开辟了"电影艺术前沿"课程,为学生邀请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电影名师或专家,许多老师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每次上课必是拥挤不堪,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到外校的蹭课生,挤的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如果说第二课堂只是我们的开胃小菜,第一课堂则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饥渴。我跳跃式地听了不同老师的不同课程,有关于制作的,关于理论和历史的,也有关于制片管理的。不同老师都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和风格,只要开讲1分钟,闭着眼就能知道谁。院长张会军教授的《电影画面》课线索紧凑,鲜活生动;副院长侯克明教授的《视听语言》课风趣轻松,推拉摇移之间处处是精彩独到的点评;郑洞天教授喜欢讲电影逸事,但意味深远,总似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关于电影艺术生存的真谛;王志敏教授的电影理论则融合了现代哲学和电影美学,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剖析着电影艺术的本质。
电影学系的《大师研究》课由多位名师串讲,我逐渐学会了串联式的创作和理论思维,并且开始不断地从各个层面总结艺术的规律。在这个课堂上我第一次见识到,老师们是如何用独特的眼光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中梳理出特别的视角。一天,老师要举例讲解《后窗》、《无间道》和《防火墙》。我自认为对好莱坞的故事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上课之前心想,肯定是老掉牙的内容,因为早就开过非常专业的剧作课程。但大出意外的是,这一讲老师却是以"对抗中的女人戏"为重点。老师说,女人在这三部影片中代表人类精神深层的三种无意识,三种无意识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女人戏的写作"套路",而女人戏在大部分剧作中都会出现。后来,我告诉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说电影学院本科生的课上就提及了精神分析,提及了《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我的同学表示难以至信。其实在课上,生僻的理论和概念只字未提,老师用非常通俗的话,把一些理论中精辟、有价值思想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把落脚点位于创作规律的探讨上,帮助学生使已经有的感性认识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和深入。讲完这一课,还有个简短的讨论。有个同学信手捻来《十七岁的单车》和他自己的作品,比较了其中的女人戏,并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同学的发言充满了想像力和挑战性,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作为博士生,很多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深入思考过,我真正见识了电影学院的课堂精彩却又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
学院还为研究生专门开辟了电影专业英语,这在国内的高校并不多见,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直接的了解外国电影创作、电影理论和历史的窗口。我们这一级的外教专门讲述美国电影与文化。他是一个曾经在好莱坞工作多年,而后愤然离开,并且读取了博士学位的善良的老头。他的课让我了解了大制片厂制度的真实样子究竟是什么,了解了好莱坞电影未被提及的独特魅力和糟糕毛病,了解了美国人怎么看待福柯、怎么看待麦茨,了解了中国之外怎么看待中国的电影与文化。这些洋观点都与土观念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参照。电影学院是个电影文化的超级餐馆,大厨们为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地域与风格的美食特产,选择什么,完全自助。而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也是开放式的,你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一起商榷,可以把好的点子与观念跟所有的人分享,包括你的教授和导师。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多样化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