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神童”养成记:解密高校新生神童成长
今年,进入各大高校的新生中,一批13岁的“神童”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的成长经历也自然成为人们好奇和探究的对象。
不过,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被人称作“神童”。而梳理这些“神童”的成长经历也能发现,尽管都在小时候就表现出某个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有着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好品质:从小就独立生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极强的自律性,做任何事情都注重持之以恒。
清华大学范书恺 CFP供图
独立激发潜能
与外界想象的“死读书”不同,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差,在思想上,也从小就有着比同龄人更强的独立性。
他们的专业往往都是自己选择的,并非听从家长的安排。今年进入中国海洋大学的田士政就是因为从小就对海洋的奥秘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海洋科学专业。他参加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考官也评价说,这个孩子对海洋科学的常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报到之后填写的一份表格中,他在“兴趣特长”一栏填上了“思辨”。
东南大学宋文清 秦怀珠摄
中国海洋大学田士政 CFP供图
刚刚进入东南大学的13岁女孩宋文清,也是从高一就将东南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她还自己“网罗”了很多关于东南大学各个专业的材料,最后把目标聚焦到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仪器科学之类的方向,因为“希望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的生活”。
宋文清从小就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6岁会做饭、8岁会洗衣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她说:“小时候,看妈妈洗衣服,我就去玩泡泡,后来玩着玩着,就会洗了。”至于烧菜,炒芹菜、炒鸡蛋、炒土豆丝都不在话下。暑假里,她会在家帮妈妈做饭、拖地、抹桌子。业余时间,宋文清喜欢弹古筝,问起她有没有考级,她说:“我弹筝不为考级,就是一种休闲。”
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阎霄汉从小到大的决定都是由自己做的,包括成为“神童”。父母原本只想让他按部就班地读书,然而在10岁那年,还在上小学的阎霄汉听同学说八中少儿班在招生,题目出得特别有意思。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后,妈妈并不同意他报名,于是,他向姥姥借了150元钱,瞒着父母,让姥姥带着他去报了名、考了试,直到通过了复试,瞒不住了才告诉妈妈。
北京大学阎霄汉
“独立”也一直是阎霄汉父母的教育方针。上小学的第一天,父亲教他整理完书包,就对他说,今天开始,这个书包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以后我们谁也不碰,课本、练习册、文具都得你自己整理。
小学时,他参加数学集训队,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会陪读,但他的父母从来没陪读过。父母从小就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所以学习是你分内的事情,我们对我们的工作负责任,你也得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他问妈妈学习上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妈妈不懂,没学过。他就得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阎霄汉的妈妈说,这样培养他独立,“其实是切断孩子偷懒的退路”。
在八中少儿班的第二年,阎霄汉想参加北京市高中课改项目“翱翔计划”。这个计划遴选优秀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实验室接受导师指导,参与课题研究。妈妈觉得他精力不够,也不太同意。阎霄汉又自己做了决定。他也正是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来福的指导,才做出了日后的“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课题。
在上大学前面临选择时,当父母还在帮他考虑是选择工程类的专业,或者去读中科大少年班,阎霄汉已经自己选择了通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他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从小他就对数字特别敏感,跟姥姥在院子里玩,看车牌号时,没有任何人教他,就会写1~20的数字了;在等出租车的空当,他就能快速地记住路过的车牌号。在上小学前,父母带他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刚报完菜价,他就能快速计算出饭菜的总价。未满6岁时,他就因获得全国心算一等奖而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关村三小。读大学时,他自己选择了数学专业,他说,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了数学以后,再往别的方向转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