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和小曹,两人都成绩优异。高考来临前,他们的表现却截然相反。
小李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复习多久,休息几小时,恨不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完成计划;小曹却突然变得慵懒,面对一大堆作业打不起精神,急得妈妈睡不着觉。
俩人都出现了高考前的心理障碍。前些日子,他们都走进了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治疗师张子霁的办公室。
考试季来临,到宁波市康宁医院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照例又多了起来。考前心理应对,听听专家怎么讲。
把自己当“机器人”
高要求的他失眠了
以小李平时的成绩,考个重点大学问题不大。但他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孩子,这学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浙江大学。小李觉得,只要自己付出足够努力,就能实现愿望。
小李给自己重新制定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几点休息,几点开始复习,然后,他开始像机器人一样严格执行起自己的计划来。
小李的计划中有一条,晚上11点睡觉,每天必须睡足8小时。然而,随着考期临近,小李渐渐发现,要完成这项任务很艰巨。晚上11点经常睡不了觉,即使躺下了,脑子里还在盘算那些题目,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有时,一天只能睡6小时。
看到自己的计划被打破后,小李变得很焦虑,每天睡下后,他都要求自己尽快睡着,可是越是这么想,越是睡不着。第二天起来,精神不振。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小李实在无法忍受,主动找到了张子霁。
恐惧失败
优等生的他不爱学习了
小曹的成绩也一样优秀,但他在考前的反应却与小李截然相反。妈妈带着他来见张子霁时,孩子不太有精气神,一副很松散的摸样,妈妈却在一旁急得不行。
大概一个月前,妈妈发现,平时勤奋的小曹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不爱学习。每天一回家,就把书包扔一边,看起了电视,玩起了电脑,对学习很厌恶。
妈妈从小对他很严厉,狠狠地批评了他。孰料,小曹语出惊人:我现在这么辛苦地学习,大学毕业后,还不是一样很难找工作。有必要吗?
妈妈惊呆了,以为这只是孩子一时的情绪,过几天就会好,可是快一个月了,孩子始终不慌不忙,自己急得睡不好觉。
张子霁说,他与小曹聊天,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小曹透露,发现自己拼命学习成绩进步不明显,而即使放松下来,成绩也不见得就会后退。既然如此,何必拼命,况且,他的自尊心也接受不了付出努力后的失败。
专家建议:
别太把睡眠好坏当回事
张子霁说,小李和小曹是两个极端的案例,小李考前取得优异成绩的动机变得过于强烈,而小曹却反而变弱。科学证明,中等动机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他建议小李保持习惯的生物钟,不要随意打破作息习惯。其次,不要过度重视睡眠。人的应激能力非常强大,并不会因为几天没睡好,就对考试造成重大影响,没必要过度焦虑。
张子霁建议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保证睡眠,说多了,反而形成压力。睡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
对于小曹,张子霁问他:人生重在经历,努力和放弃后的失败,日后回忆起来,哪一种情况自己更能接受?张子霁建议小曹妈妈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一周后,小曹渐渐恢复了以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