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让“美”告别城乡歧视
农村偏远学校的孩子,怎样才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好美术课、音乐课?为解决这个难题,教育部决定开始进行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探索,并划定了126个实验县(区)。合肥市包河区成为试验点之一……
艺术教育完全是灵魂层面的事情,显得不那么“紧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它的意义“可大可小”。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条件有限,不设艺术课程,成了普遍现象。本报记者今天揭示的问题,由来已久。
笔者小时候就很熟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排在第四位。近二三十年的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功利主义盛行,表现在教育理念中,就是一个“智”很紧要,其他都是次要的。从目前的现实状况考量,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限的。专注于智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给社会带来整体进步,有些方面,甚至显得很落后。比如我们通常说的“社会风气”,就大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
教育部决定开始进行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探索,是有远见的。应试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到了穷途末路。一个精神层面不够丰富的人,容易表现极端性格,狭隘得很,社会也一样。所谓智力、技术,都因其强大的工具性,而压抑了整个社会的人性。它们也许不是人性的对立面,但过于强调它,客观上损害了人性的培育和发展,应该把这些东西置于人性的关照之下,让它们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成为人性的工具,才好。
而人性的培养、发展,完全在于灵魂层面,艺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德智体美劳”中的“德”,亦需要“美”的支持。应该说,这五项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通常所言“美德”,就很说明问题。德是美的,而美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这就涉及各种艺术。农村艺术教育的欠缺,也就是美德方面教育的欠缺,这是个严重问题,只不过其表现不那么显著而已。可是一旦表现,往往有很大的“突然性”和“普遍性”,而那个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联系到教育方面来考虑问题,直接就诉诸法律了,方方面面的损失已不可挽回。
艺术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它将一般意义上的“人”,潜移默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一批艺术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对艺术的欣赏乃至追求,是人性特有的东西,经过艺术熏陶的人性,会更加远离兽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艺术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清除社会的兽性。我们不需要智力发达、技术高超而人性不足的人,那是可怕的。
当然,笔者不能不提及现代、后现代艺术中可疑的一面,那就是,有些“艺术”是不是艺术?单看“行为艺术”中,就常常出现扭曲、搞怪的东西,它也许能震撼人的眼球,但绝无美感。与古典艺术相比,现代、后现代艺术中,有太多刺激性。真正的艺术,需要“刺激性”吗?当艺术不再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时,它是安全的吗?等等。这是大课题。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