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统考不分文理 招生考试分离成趋势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专家
孟繁华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建民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
雷 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高考概念
高考,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考试。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历史沿革
1952年实行
1965年中断
1977年恢复并沿用至今
现行方案
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最被人们接受的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即“3+X”)。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涵盖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涵盖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除上述方案外,还存在多种高考方案,如:“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浙江省)、“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山东省)、“3+1”(上海市)、“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江苏省)、“3+3+基础会考”(海南省)。
高校招生
高校招生,就是指高等教育院校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关政策招收新生。目前高校招生有如下一些分类:
1、全国统招2、自主招生3、保送生4、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5、艺术特长生6、艺术类专业7、小语种单独招生8、少数民族9、军队院校招考10、公安院校报考11、港澳高校招收内地生12、免费师范生13、内地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
不分文理科
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认为,不分文理科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除了科研领域等专门人才以外,绝大多数人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大数据时代,人们在知识运用上更加强调综合性,因此,无论偏文或是偏理,都会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孟繁华同时表示,未来办学在不分文理科的前提下,也可以针对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特色培养,如开办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但更高层次的特色办学,还应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层面。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表示,区分文、理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设计的,对人才培养不利。在应用领域,面临的诸如纯物理、纯化学等问题极少。教育应该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应该实现跨领域学习,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文理兼顾,不可偏颇。
学分转换
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写入到《决定》中,给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
雷庆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认同,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更愿意选择前者。但是,从社会用人需求的角度来看,会对专门职业人才有更多的需要,往年的就业率也可以体现这一点。《决定》中提出的学分互换,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并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性。“学分互换后,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得到缓解。有些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太适合那里的学习方式,反而动手实践能力很强,就可以选择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同样,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可能转入普通高校中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