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四大亮点
高考招生改革方案
,在高考上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12月7日,教育部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提议,宣布已制定完成有关高考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方案中有许多亮点,本报选取其中四个予以盘点和解读。
亮点1 外语不再作为统考科目
在此次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争议最大、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政策了。实行社会化考试之后,外语考试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也就是说,外语每年可以考两次,高中阶段最多可以考六次,选取最高值作为最终分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人过度重视英语教育,几代人花费过多精力,造成极大浪费。他认为,当前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是把英语当做知识教学,而不是作为一种语言,这违背了语言本身具有的规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其是一种语言能力获取,而并不是知识的教授”。
围绕着外语社会化考试这一主题,各地也在酝酿出台一些细则。以北京地区为例,计划从2016年起,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同时将英语的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
亮点2 文理科目不再分开考试
12月7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制定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中,改革统一高考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
对于文理不分科制度,外界普遍表示欢迎态度,认为此举意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取消分科并不等于所有课程都要学,而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侧重文科或者理科的课程,它的前提是高中能开齐开足各种选修课和实行学分制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进一步解释。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得知,围绕着“高考文理不分科”制度,一些自主命题的省份已经先行一步,例如山东省2014年将探索“3+综合”模式。而今年10月北京公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则暂无不分科计划,意见稿指出,在接下来几年,北京高考仍将延续现有的文理分科考试方式。
亮点3 严格规范各种加分政策
为确保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此次改革方案提出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方案还提出,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这意味着在高考录取上,一直备受争议的加分政策将有所改观。
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本意是国家为照顾特殊人群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降低分数录取和加分投档两种形式。经过演变,有些地方的加分政策已经多达数十种,包括奥数加分、科技加分等等。“但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响强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着减少高考加分项目的一些政策在一些省市正在实行,在目前已有21个省市公布的加分政策中“瘦身”趋势已经很明显。在上月北京市发布的高考加分政策中,明年起北京市高考加分将缩水,不仅减少了许多加分分值,也减少了加分项目。
亮点4 “一考定终身”将成历史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考的普遍质疑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一考定终身”的属性,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寒窗为一日”等成为现行高考制度下的特殊生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如何破除“一考定终身”,刘利民给出了明确方向,“今后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让学生根据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考,每门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取消“一考定终身”的呼吁曾多次出现,但每次均不了了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执行难度上。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破解“一考定终身”的核心在于实行招考分离而不是集中录取,“设立多次考试,学校自主招生,采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这样就真正打破了目前应试教育的格局”。
相关联内容扩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