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减少高考科目未必能使学生减负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称:
“减少高考科目,也不一定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对于一流学生而言,即使只考一科,他们也会努力到极限。”昨日,粤辽申高中校长第三届高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参与了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直言不讳。他认为,改革中难度最大的是“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因为“难避人情”。
●难点
外语一年多考和不分文理科
粤辽申高中校长高端论坛是广东、上海和辽宁三地联合举办的、年度召开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校长论坛。对参会的高中校长来说,当下最为关心的无疑是高考改革。为此,论坛特别邀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作主题报告。
本月初,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将在明年上半年发布,将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新措施。“我个人认为,不会有更新的特别政策,明年出台时只会是更具体。”刘海峰透露。
刘海峰对本次改革要做的工作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其中,较为容易的是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和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有一定难度的是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减少科目和不分文理科。“外语一年考几次,怎么考,怎样才能让成绩表达更科学,这些都需要仔细研究。”
刘海峰说,减少高考科目,不一定能减轻想上高层次大学的考生的负担。因为要想通过激烈的竞争考上一流大学,考生都会竭尽所能,这是选拔性考试的必然规律。而科目太少的话,势必导致试题难度不断增加,不得不出偏题或怪题,否则无法区分选拔优秀考生。
●担忧
高考综合评价难防人情介入
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刘海峰觉得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技术性改革容易,不会冲击根本的东西。但在现有条件下,多元录取很难防止人情介入。”他预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统一考试会逐渐减轻其绝对权重,但仍将成为中国高校招生的主体。
那综合评价要不要推?要!不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挂钩也存在难题。如果是软挂钩,也就是录取时只作为参考,可能会形同虚设;如果硬挂钩,在录取时占有一定比例,又有可能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小高考”。
他表示,高考改革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要谨慎操作,做好试点后再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