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十年,从被看好到饱受质疑
人大"被暂缓"自主招生一年,很多人能想到的是其自主招生丑闻和黑幕,而这也是自主招生过程中最受诟病的地方。腐败意味着自主招生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也让教育公平大打折扣。谁也不敢断言,人大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在别的高校中就没有。
十年问题不断
"自主招生"在教育部官方文件的称谓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自2003年正式启动,首批试点高校共有22个。走过10年后,据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表示,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已扩至90所,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10.7万人。
自主招生自2003年实施来已经有10年,从最初的为自主招生欢呼赞赏到质疑甚至否定,自主招生一直在争议中存在。事实上,自从2003年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就有人持反对态度了,批评者最大的担忧就在于,自主招生权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那些自主招生中的 漏洞或是违规操作,无形中印证了批评者的观点,每当有高校被爆出自主招生的"猫腻",都会让这一初衷良好的制度设计,受到更多的批评与阻力。这种影响是整体性的,并非仅仅针对一两所"出事"的学校。而有问题的学校是否只有一所,很多人不得而知。
缺乏监管的"自留地"
试点自主招生,目的是给予高校选拔"偏才怪才"的自主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招生自主权却成了个别人谋私利的工具。自主招生的腐败,突出表现在,以极富"弹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定取舍;通过"权钱交易",以"特长生"的名义,大幅降分录取高考低分考生;在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材料方面弄虚作假,骗取"自主招生"资格。而腐败背后一方面在于招生权力绝对集中在几个人手里,二是对自主招生的"自主性"细则规定不清晰。著名学者熊丙奇曾指出,传统的招生腐败空间较小,但自主招生不同,招生的权力完全在大学,最终都要通过招生处点头,这样,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处,那么"绝对的权力就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而且空间会很大,十年下来,数额少不了。"
双轨制是腐败的土壤
造成腐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本还得上升到制度层面。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经分析过自主招生腐败的背后。他认为现在我们的大学招生,还是一个计划体制,这个体制赋予了某些所谓的重点大学招生名额的含金量,也就是说,必须达到某个很高的分数线,才有资格被录取。但是,现在自主招生的政策,是在计划体制上开了一个可以降分数线的口子。某些考生有特长,就可以以相当低的分数进这些大学。这样的话,就形成事实上的招生双轨制,给一些低分考生一个机会,可以是展示特长的机会,也可以是走关系的机会。某些大学,由于特别的机缘,自主招生的口子开得特别大,一般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据说是5%,但有些大学则可以达到15%。而且所谓的特长,又比较含糊,没有体育和文艺特长,有别的什么特别之处也可以。双轨制给自主招生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腐败土壤,而现实情况是乱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