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做好自主招生必须“招考分离”
高考就像是一把尺子,中国人用它来测量高中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它测量的结果来选拔进入大学的学生。张敏强就是做这把尺子的人。他从1986年开始参与高考命题,至今已快三十年。如今,他越来越担心做不准这把尺子,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年900万的考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都难以做到。
高考制度运行了60多年,影响深远,利弊也十分明显。今年上半年,国家将发布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高考怎么改?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分省命题造成浪费
记者:高考现在被叫做“一考定终生”,您从事了近三十年的高考命题工作,能否介绍一下高考命题是怎样运作的?
张敏强:高考命题是由教育部(微博)考试中心组织。高考命题人大部分来自高校。为了试卷保密,命题人都要封闭起来,把随身携带的通讯设备都收上去,还要签保密协议。违反《保密法》,最重要的判刑7年。
我从1986年开始做高考命题,到现在已经接近三十年了,以前在教育部的命题队伍是非常稳定的,20多人做一科,都是出名的教授,也很认真,命题质量也很稳定。后来因为有人漏题,就开始要把命题人都“关”起来,一关一个多月,最长我被关过三个月,不准打电话,不准写信,就快被关傻了。到90年代后期,由于我们人少,都靠得住,从来没有出现过漏题,就又放我们回来。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现在,全国有10多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占全国考生约65%。分省命题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命题的质量也不高。有一个统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高考试题的总成本每年大致是150万元。而参加自主命题的省市,其直接开支都在150万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00万元。全国每年仅用于高考命题的开支就达1亿多元。另外,由于各省命题水平和组织水平不一致,分省命题的试题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命题质量不一缺乏标准
记者:“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有很多争议。作为一个高考命题人,要怎样把高考这把尺子做得尽可能的准确?
张敏强:考试本身是一门科学,就好像一把尺子。比如,你的数学水平,客观讲,应该有60分,但老师出了一份试卷,你考出来的只有40分,那这份试卷作为衡量你数学成绩的“尺子”就是不准的。老师说,你怎么学得这么差?其实,你可以反问老师,你是怎么出题的,为什么我会的没出,不会的出一大堆。由于各省命题经常换人,高考也经常出现“大小年”现象,今年容易明年难。
考试误差必须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比如作文,评卷的老师为了减少误差,成绩就不断趋中,60分的作文分,平均分就达到40多分了,作文写得再好,也多不了10分,这样优秀的学生就很吃亏。
高考是大型的国家考试,首先要保证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对高考的测评可以考察高考试题的可靠程度和准确度。一份试卷,如果高水平的学生无法把分数拉开,低水平的学生反而全都会做,那就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但高考命题质量究竟怎么样,我们现在没有一个评价体系。考试结束了,没有人对考试的结果做分析,学生得不到反馈,中学教师也得不到反馈,高考单纯地变成一种选拔考试,缺少了评价功能。
近年来,高考的结果变成只是划分各层次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每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发布的高考试题分析“白皮书”、结合高考结果的教学分析等,都不见了。因为缺乏第一手资料,各出版商随意编写的、盈利性的各种出版物到处可见。高考评价功能的缺失,对深化高考改革有致命的副作用,特别对中学教育不公平。因为考试命题质量的高低影响考试的成绩。比如,某考生成绩不理想,有可能不是考生水平问题,而是试题问题,或覆盖面不够或有偏差。而考生、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难以或无从知晓考试试题质量的真实情况,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或教学上的缺陷,也无从查找依据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