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简介
天水师范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这里气候宜人,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和80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又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江泽民同志题词为“羲皇故里”,是学生求知成才的理想境地。
学校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07年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生培养教育硕士。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坚持“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求发展”的精神,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文、理、法、工、教育、历史、经济、艺术、管理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和为甘肃省县及县以下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办学特色。
学校占地670亩,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馆藏总量172.7万册,电子图书69.5万册,数据库12种;教学仪器设备值7688.9万元,固定资产4.90亿元。
学校下设12个二级学院,42个教学系(部),4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7410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14278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883人,研究生49人,留学生4人,预科生196人;有教职工889人,其中专任教师653人,教师中教授、副教授2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75人;设有11个校级科研机构,20个二级学院所属的研究所,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门省级精品课程。截至目前,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8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项目92项;先后有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75项;出版专著、教材30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0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6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2009年荣获“甘肃省优秀期刊”称号;2010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称号。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先后与英国威根里大学、澳大利亚爱仕林商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桑德兰城市学院、法国欧亚管理学院、美国塞奇学院、乌克兰国立喀尔巴阡大学、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学院、乌克兰基辅音乐学院等院校签署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学校于2012年加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并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与有关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乌克兰、斯洛伐克、阿塞拜疆等东欧国家公费留学。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多个国家的40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学校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是首批“全国文明单位”,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省总工会的各种表彰。1988年,学校就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而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1997年,学校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至今,学校先后4次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2002年,学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确定为“全省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示范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经贸委和省总工会评为“甘肃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学校党委被省高校工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2005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以来,学校党委被天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高校工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团省委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9年被甘肃省政府评为“园林化单位”;2010年被甘肃省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