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本科读中职”惊讶了谁?
开学前夕,19岁的广西柳州防城港姑娘陈小萍收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广西某教育学院的,一份是广西一所技工学校企业委培班的。一番犹豫后,陈小萍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舍弃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到中职就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陈小萍这样不以文凭高低来选择就读院校的学生并非个例。(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弃本科读中职”并非一种高招新动向,它仅仅是一种个体的选择。这种选择或基于就业因素,或基于学费压力。总体而言是基于经济压力所致,至于谈论一位19岁的姑娘,在这种选择中能有多少睿智性,实则是牵强附会。弃本科,不能证明该本科读了就毫无用处。读中职,也不能说明该中职就象征着一条阳光大道。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三度参加高考,最终才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身份录取,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商场搏浪成就一番传奇;微软帝国创始人比尔·盖茨,出身哈佛名校,却以退学方式谋取创业之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虽不见得能取得像他们一样的成就,但有一个常识却是共通的:获得怎样的成就与最初的教育起点并不一定具备因果作用。
因而当我们在谈论弃本科读中职时,更应看到的是这种选择是否是当事人基于理性的选择。不论什么学校,都不可能给青年人铁饭碗。夸大一所学校的正面或负面作用,不利于学生正常看待市场竞争。因为,对今天的学生而言,学校出身已再难发挥决定性作用。即使作为企业委培的中职,也仅仅是在谋求工作上,比其他的学校多了一些优势。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或许在刚毕业时不用忧愁饭碗问题,但绝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捧着铁饭碗到退休。
更何况,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选择中职也远未到一种大众主动选择。对职业教育的规范管理、生源质量保证、教育监督机制建设以及市场对接工作等均未成熟。不少职业教育类学校,培养学生也是从理论到理论,一到实践,随便找个工厂应付了事,缺乏常态训练机制的锻炼,学生很难从这种学习中锻炼出真能力。因而,面对“弃本科读中职”的案例,且慢言其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意义,更多的思考下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否对得起这些主动上职校的学生的一片真心。
说到底,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不以文凭高低来选择就读院校”,而是不以一考定终身来衡量人才。如果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越来越多的开放平台、越来越公平的竞争规则、越来越通畅的向上渠道,则“不问英雄出身”只问“英雄”能力也会成为主流现实。到那时,再来看“弃本科读中职”,又有谁会感到惊讶?
□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扩展阅读:
“弃本科读中职”是一个积极信号
开学前夕,广西姑娘陈小萍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舍弃上大学而选择到中职就读。像陈小萍这样不以文凭高低来选择就读院校的学生并非个例。(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高中毕业上职业学校,这在西方社会原本不是大惊小怪的事。据德国教育部最近的统计,在中学毕业后能上大学的人群中,只有26%选择上大学,尽管大学免费,并可以自由地选择专业和学校,而58%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上德国的职业院校或者专科学校。因为读职业院校,可以学到一门技能,毕业后是百分之百能得到工作,不像读大学,念3年、5年、7年都不一定毕业。但在中国,一些学生却宁上三流大学、将来就业无着,也不愿读职业学校。究其原因,其一,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比如提拔、就业、落户口、评职称……凡事都拿学历当硬杠杠,职校生屡屡遭遇歧视,谁还会拿职教生“当盘菜”?其二,就是“面子”在作祟,认为上职业学校、将来当工人有些“丢人”。
如今,高等教育已非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不同人才齐显身手。所以上什么学校已不重要,就业好才是“硬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弃本科读中职”是一个积极信号,人们乐见其成为新潮流。
当然,杜绝教育短板,消除学历歧视,让职业真正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还是要跳出陈腐观念的羁绊,破解诸多不合理制度的束缚,“倒逼”更多的学生求学从文凭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这对社会、对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双重的利好!(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