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474人,全日制研究生5958人,留学生415人(其中学历生178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81%。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2个学院。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涉及21个一级学科。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9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还建有25个校级研究所和20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168.85万册,电子图书藏量8752GB,并引进4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67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5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9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正、副教授715人。近年来,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6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297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类名誉学衔和兼职教授。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我校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85%以上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化学化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过程”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化学、物理、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机械工程等6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环境工程等6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级各种竞赛,如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首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世界华人平面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大赛等。在这些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共有83人获得全国一等奖,326人获得全国二等奖;622人获得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多次名列第一,并首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学校形成了“普遍成才,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如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经选拔被确认为优秀生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享受优秀生奖学金),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4+3”本硕连读和“3+5”本硕博连读模式(经考核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行连读培养),双学位和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等。
学校注重拔尖人才培养。从2004年起,学校开办“理科实验班”,实验班由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组成,实施“三优教育”(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采用“3-5-8”培养模式,即三年修完本科,五年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八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使学生成为拔尖学术型人才。学校在2009年又创办了工程实验班,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才。2010年学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2013年学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成立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2008年起开办了法学实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199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由美籍教师讲授的国际商务课程(IBC项目),至今已培养1000多名学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学校积极开拓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校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例如,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签订了“3+1+1”本硕联合培养协议,即本科前三年在我校学习,后二年在都柏林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授予我校的学士学位和都柏林大学硕士学位。与此相仿,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12所海外高校签署了 “3+1+1”本硕联合培养协议;此外,还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思克莱德大学和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等6所海外高校签订了“2+2”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3+1”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等签订了工科类或经济管理类硕士培养协议,符合条件的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直接到对方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校还与英国、芬兰、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大学签订了本科生交换项目协议。学校还与英国剑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联合举办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和北化-谢菲尔德大学暑期学校等短期海外学习项目。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海外实习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带薪实习,为学生在国际知名企业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机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校积极开拓海外学习奖学金项目,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海外学习提供资金支持。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果累累。前面提到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2013年全校科技经费到款达6亿多元,获授权专利358项,2012年发表论文2017篇,其中被SCIE收录论文824篇,EI收录论文671篇。2001-2012年获得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均为第一(或唯一)完成单位或第一获奖人。以教师人均计,学校的科技经费、SCI收录论文数、发明专利和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先后与英、美、德、法、澳、韩、日等国家的90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五十五年来,为国家培养十余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当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
全国乃至全球的莘莘学子,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北京化工大学https://www.mshao.com/art/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