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院校平等招生
文|马得清
人生而平等无所谓高低贵贱,教育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的志愿都应该受到社会尊重,人的社会职业也是平等的任何正当职业也都应该受到社会尊重。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先进的理念难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中。例如,在我国,职业教育事实上成了大多数人观念中的次等教育。尤其奇怪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化生产越来越需要大批的技术型人才,我们的职业教育本该有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依附于高考且被高考制度中的统一考试分批次录取压在了最底层。我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陷入招生难、沦为次等教育的境地,原因除了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投入不足、办学质量总体不高、校企合作不足、以及传统观念中的“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因素影响之外,最主要的核心因素实际上就是统一考试分批次录取招生政策本身。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针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深入讨论这个话题,最终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和方法。
从宏观上说,适龄人口下降是会影响学校招生的,但是它影响的不只是职业教育,还包括普通高校;因此,这个因素不能被认为是职业院校招生难、沦为次等教育的主要原因。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院校招生难的因素,因为投入不足可以影响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和发展规模;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即便是投入相对较足的职业院校校也仍然遇到了生源问题,学校地位也难以与普通高校同等。办学质量不高会影响社会评价,也会影响生源;然而,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院校就一定会保持足够规模的生源吗?从近年的招生情况看,有些办学质量较好的职业院校同样也遇到了生源问题,也在受次等教育观念的影响。校企合作不足会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然而即便是校企合作搞得好的职业院校,同样会遇到学生就业难、就业不稳定、就业后又弃业的情况。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会影响考生对职业院校的否定性选择,但是从学生的差异上看,并非所有考生都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有不少学生从上初中开始其实就有读职业院校的意愿,这是学生差异化发展职业人生的规律反映。可见,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投入不足、办学质量总体不高、校企合作不足、以及传统观念中的“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等因素只是影响职业院校招生难、使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的次要因素,而非核心因素。
那么,影响职业教育并导致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实际上就是统一考试分批次录取招生政策本身。这一政策是一个不平等的政策,也是引导人们的观念中产生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思想意识的主要推手。人的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然它可以从传统观念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承袭,但是就现实中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来源看,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学而优则仕的承袭,然而从现实处境看,是由统一考试分批次录取政策长期引导固化所致。这种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多元化选择未来职业的教育规律,也没有充分考虑综合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素质评价的科学评价人才的基本规律,而是建立在单一的分数评价基础之上的唯分数唯等级录取制度,再加上等级性质的分批次录取方式,由政策规定了职业教育在高考录取地位里的次等地位。不是吗,重点大学按照高分优先录取,之后是普通院校录取,最后才是职业院校录取。这种等级分明的录取不是由招生政策所规定的吗?职业院校能自主选择吗?不能,只能按照政策走。
这种等级性质的招生政策不是实行了三五年,而是实行了三十多年。就是在这样的三十多年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很难招到高分学生,也很难实现自主招生,生源越来越成为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三十多年的政策引导下,逐渐扭曲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职业教育逼迫无奈地沦为人们观念里的次等教育。不仅如此,伴随着高考唯分数选拔制度的实行,也逐渐固化了教育管理和社会唯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观念。在教育管理者那里,哪个学校的中考或高考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是办得有质量的。相应的,高升学率学校会被教育管理者划为省级示范性学校,而低升学率的学校则被划为市级示范性学校,升学率过低的学校则被视为薄弱学校。就这样,我们把平等的教育办成了不平等的教育,进而还把平等的职业选择引向了不平等。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职业教育遭遇生源危机和沦为次等教育的现实中。
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被沦为次等教育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理解,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在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想办法从观念、政策、自主办学等多方面深化改革,扶正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譬如,从政策方面反思。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劳动技术性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却把职业院校的招生捆绑在高考战车上,人为地让职业教育招生批次靠后,为什么不让职业院校提前于普通高校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招生呢?我国的职业教育总体规模超大,距离人才市场的需求最近,客观上需要更加灵活的能够迅速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自主招生政策,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国家在职业院校招生上统得过死,至今仍然脱不开高考模式。因此,我们的话题自然要回到两类人才和两种模式高考上。
今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技能型和学术型。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消息一出,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假若招生政策真能如此,那该多好。笔者认为,这一改革举措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高考模式单一的问题,可以给考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改革举措是否能够很好地落实到位。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一改革举措真正引出的话题是职业教育到底怎么办的问题,以及如何办得更好的问题。
职业教育到底怎么办,怎样做才会办得更好,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反思,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而且要大胆破除分批次录取陈规,要给职业院校更多地下放招生权,用新的录取政策矫正旧的政策引偏了职业教育观念,进而从深层次角度解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
这种被引偏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不管是非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对职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怀有某些偏见。他们中的不少人总是认为,职业院校不是正规大学,只有通过文化课程和艺术课程培养人才的大学才是正规大学。他们还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学习实用技术就是为将来选择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是不光彩的工作。不少家长最大期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上正规大学学习专业文化课程,将来成为体面的脑力劳动者,最好可以进入政界当官,以光宗耀祖。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上名校才有前途。有三种社会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这种状态: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不遗余力大肆宣传高考状元;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大力奖励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考生;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最关注的是名校排名。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在把高考的天梯指向名校,进而逐渐形成高考制度下的名校情结;这样做的结果也同时是逐渐对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矮化;这样做的最终的结果是,职业教育乃至职业院校只是充当了高考的陪衬者,只是在拾人牙慧。
难道不是吗,我们的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单一高考模式下的附属品,何曾被我们的高考制度设计和社会评价这样的双手扶正过?最终,在看不见的引偏了职业教育观念影响下,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必然被矮化,上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也就难以消除。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实际存在的职业教育偏见对学生选择未来社会职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譬如其一本论、二本论至上的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
我们常说高考是独木桥,千军万马在挤,在冲锋陷阵,只是,有多少人是在努力向职业院校冲锋呢?职业教育不被人看重,更不被人看好,而总是被人看扁,总是被人为地矮化。这倒是事实。由此可见,不解决社会怎么看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普遍问题,徒有高考模式一分为二变成两种模式高考——技能型和学术型,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综合起来看,除了职业院校自身的因素、人口下降趋势因素、传统观念等等之外,真正阻碍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的因素主要是过去单一的高考模式以及分批次录取制度,这种制度使得职业教育的录取长期处于最末位置。这不仅影响了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也从而引偏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处境,扶正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之与其他教育处于平等地位,确实需要我们加大对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感受和认识水平,更需要深化高考制度特别是录取制度的改革。我认为,在目前的高考改革进程中,不可能让职业院校完全自主招生,但是至少要打破按照考试分数分批次录取的旧制度,让职业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与其他院校平等起来,让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院校平等招生,以此为切入点,逐渐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地位。(作者系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