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季高考为何能“起死回生”
上海市教委近日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根据该方案,包括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22所上海市属高校参加春季招生,计划招生1640人,每名考生可填报两所院校志愿,每校可填报3个志愿。上海市教委新闻办表示,2015年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但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中国青年报》11月8日)
就在2014年,上海的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不足千人,舆论普遍认为,上海的春季高考在“惨淡经营”,而最近上海公布的春考考试招生方案,一下子让春考重新红火起来。虽然复旦、上海交大等部属高校并不参加春季高考的招生,可是22所上海市属院校参加招生,一名考生可以获得两校录取的举措,势必会吸引很多考生报考春考,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内地首次实现一名考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海对春季高考的改革,不但能“救活”春考,而且,很可能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
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地,从2000年开始推出春季高考。当时,这一改革被赋予给学生“多次考试、多次录取”机会的价值,可是,第二年,却只剩下上海一地继续坚持,其他省区市的春考都被取消。在此后10多年里,上海虽然坚持春考,但报考人数持续下降,社会反应冷淡,也让人对春季高考的未来,感到忧虑。
春季高考出现这样的走向,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的具体实施,与初衷背离。各地的春季高考,限定往届高中毕业生才能报考,而且参加录取的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极为有限,导致春考成为落榜生的考试,并且只能报考较差的地方本科院校。这样的改革设计,实质是以不动摇秋季高考的权威为基础,其迅速成为鸡肋,就在情理之中。
多年来,笔者一直建议,要挽救春季高考,必须回到改革的初衷,即真正扩大学生的选择权,给学生多次选择、多次录取的机会。
首先,春季高考应该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参加,这样,应届高中学生既可以参加春考、也可参加秋考;其次,考虑到春季高考是地方高考改革试点,所有当地本科院校,都应该参加招生,不能是差的学校录取落榜的学生;第三,可在春季高考试点自主招生,把春考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自主招生学校结合春考成绩和大学面试考查录取,录取之后不再参加秋考。这些建议笔者连续提了多年。
上海公布的春季高考考试招生方案,与笔者的建议高度一致。当地教育部门清楚地知道,要改变春考遇冷的局面,必须转变其招录方式,真正让其发挥改革的作用。如果这一试点获得成功,对上海来说,将会投入更多名额参加春季招生,复旦、上海交大等校今后也可能参加春季高考招生。
于全国而言,上海春考新的考试招生模式,迈出招考分离改革的实质步伐,其积累的经验,诸如大学如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整个招生过程怎样做到公开、透明,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怎样进行确认等,将有助于我国整体推进招考分离的改革。
其实,春季高考改革的走向,也是我国整体高考改革走向的缩影。我国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集中录取制度导致学校没有自主招生权,学生没有选择权。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招考分离。然而,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围绕考试改革在转,调整考试科目和分值,却不涉及招生录取改革,这使改革某种程度成为折腾。
上海春季高考的重新激活,对高考改革的启示是,改革者走弯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走弯路中吸取教训,或者干脆不再改革。只要改革者不忘记改革的初衷,不怕挫折,坚持走下去,改革总归会回到正道上来。上海春季高考,已经建立起招考分离的模式,接下来,需要在完善招考分离方面,进一步明晰政府的监管责任,自主招生高校的权责。我们期待着上海春季高考能回答公众对招考分离、自主招生的公平疑问,以此破冰,有望推动我国高考改革真正进入新的时代。(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