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特色 Characteristics
当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专业面向更加精准;培养目标更为清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之特色更为鲜明。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荟萃,为学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学校着力追求教与学的最佳组合方式,坚持分类指导,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新生走进校园,开拓视野,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毕业生踏入社会,综合实践,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走出国门,走进国际课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赴美实习,开辟国际课堂,开拓国际化视野,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形成四通八达的人才培养途径。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开展“微电影”创作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微电影节,与中央新影集团电视艺术研究院战略合作。使学生专业能力快速提升,让社会认识科德特色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微电影”和电视节目创作为契机,走上专业舞台,走向国际平台。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咨询、论证、听课、评课为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学校营造不同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使学校能够把握艺术前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王德胜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育华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
穆德远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晓琳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刘大可教授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张娜
教育教学咨询与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对多元化社会需求
一、“名师第一堂课”激励大一新生
为使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所学专业有更深的理解及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发展的目标,学校每年为新生开设“名师第一堂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的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做详尽的专业知识拓展,针对各个专业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能有所了解,认识该专业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名人名家进校园
为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明确学习方向,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推出了“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姜昆、瞿颖、赵普、鲁健、朱旭等多位名人名家走进科德学院讲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走出国门,开设国际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整体介绍
学校坚持走“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之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并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国外短期学习项目、国外实习项目、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短期学习或实习等项目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自2010级起,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全校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在国外院校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赴外实习活动是学校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碰撞,实现艺术思维的创新和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海外国际课堂
1、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校通过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重要探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实践方式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学校“艺术化、精品化、国际化”特色之路的重要举措。2012年,学校的“搭建海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荣获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赴美实习实践
学校在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环球影城校区、加州艺术学院橙县校区等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截至2014年11月,已有二十七批赴美实习团,共计三千余名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标志着科德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已经趋于成熟化、常态化。
(1)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探索之路
海外教学实践就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好莱坞片场、环球影城学习到场景研究、试镜技巧、电影表演、摄影、电视制作、新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等艺术传媒类课程,接受国外教师的现场指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创作思维和艺术灵感,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2)促进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赴美教学实践期间,学校还在美国举办“科德文化周”,利用专业特点,以音乐歌舞表演、艺术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美国师生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展示大学生风采,增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师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提升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理解
海外教学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们还有机会前往盖蒂艺术中心、迪士尼音乐厅、环球影城、派拉蒙电影城、圣地亚哥等著名艺术中心、文化名城参观访问,享受艺术视觉盛宴,汲取先进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学会相互尊重宽容、求同存异的平台。
3、赴加拿大实习实践
自2014年3月起,学校在赴美实习的基础上,开辟了赴加拿大实习实践的活动。在加拿大实习期间,通过“大学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加拿大,学习多元文化。
全体在校本科生均可报名参加,学生自由结合,3-4人成立创作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创作计划,在加拿大完成相关的创作任务。各创作团队的创作作品经审核通过后,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可计入相应的学分。
4、赴韩国交流合作
我校与韩国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流,自2011年起,我校与韩国清州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合作拍摄微电影,并组织开展中韩微电影创作论坛等活动。
启发创意、凝聚影像,搭建专业实践拓展平台,奠定就业大平台
一、紧抓机遇推动教学改革新思路
由于微电影的“三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特征、它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媒体产业的新业态,是极其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推广的实践形式。鉴于此,2012年4月,由科德学院发起,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正式启动。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是倡导Confidence自信、Creativity创新、Community交流精神的大型微电影主题活动。具有国际性、学术性、专业性,旨在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同时更是科德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途径之一,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加深教师课业重塑,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德学院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荣获了2012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