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学姐谈经验:关于高考选专业与大学转专业
李鲜,201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2年转入历史学专业。
李鲜说自己在报志愿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纠结,所以她很理解现在高中生的困惑。她的第一志愿报考的是人大法学系,但是由于自己的发挥失常,她最终被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录取。
一直以来,李鲜都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基础类学科,对于管理类学科不太感兴趣,所以在大一下半年她申请转入了历史学专业。
也许有人会对她的选择不理解,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人大一直以来就业排名前三的专业,她相当于从热门专业转入了冷门,但是李鲜说她也尝试过去学习人力资源的课程,但是自己真的不适合。“我不想浪费自己的四年时光,去学习自己根本就不适合的学科。”
关于高考选专业
对于高考专业,李鲜认为高中生似乎还没有意识去了解专业,“不管是我们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专业,高中生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
李鲜说现在的高中生选专业,总是会受到多种社会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从外界因素来说,学生会受到分数、父母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会看分数选专业,他们不想浪费自己的每一分,不想“自降身价”,甚至会单纯的认为分数高的就是好专业。他们会看哪个专业的分数高,而自己是不是达到了这个专业的分数线,如果分数够了,那么就去选择这个分数高的专业。还有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父母主导。他们会考虑这个专业是不是能够“子承父业”,、甚至有些父母会将自己的理想加注到孩子的身上,“爸爸(妈妈)的理想,就交给你去完成了。”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自己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兴趣,但是考虑到社会的认可,就业情况,是不是热门等问题,就开始动摇自己的选择,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兴趣。
从自身来说,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贫乏和对获取专业信息渠道的不了解,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选择,产生“进了大学,学了之后再说吧。”的想法,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不重视。“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思考太少、顾虑太多,所以错过了自己适合的、感兴趣的专业,错过后再想转专业很不容易。”
关于大学转专业
李鲜说对于转专业,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成功的转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专业。但是同时她也说她只是个“个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转专业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大每年只有约70人成功转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管是从热门专业转入冷门专业,还是从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都有失败的概率,只不过从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被淘汰的概率更多罢了。
面对转专业,李鲜说每年都有学弟学妹向她请教,她认为选择转专业的主要有三类人:
一类是真的对想要转入的专业有明确的兴趣,目标明确。这类人在大一刚刚入学起就会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
第二类是对自己原有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这个专业真的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这类人会在经过自己的判断后,再做出转专业的决定。
第三类是在志愿填报时对原有专业抱有幻想,幻想自己感兴趣的某部分就是该专业的全部,幻想破灭后选择转专业的。例如法学专业,可能在没有学习前,学生就只是对案例分析感兴趣,所以想当然的认为法学就是讲一些案例分析的事例,所以对法学专业充满幻想,但是在真正进入专业学习时,发现案例分析只是法学专业很小的一个部分,还要学习枯燥的原理和难懂的法律条文。
所以幻想破灭,发现自己的兴趣不足以支撑自己去研究这个专业时,选择转专业。
李鲜建议大学生如果不是对自己原有专业特别“厌恶”的话,对于转专业还有“模糊”、“犹豫”的想法,那么应该先尝试着学习一段时间原有专业的专业课,然后在做出是否转专业的决定。“一时的不喜欢有可能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原有专业,尝试去了解后再做出决定吧。”同时,李鲜认为转专业也是存在风险的。
因为转入的专业可能也只是看上去美好,当兴趣变成专业后,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所以李鲜建议学生在转专业前,也应该去旁听一下想转入专业的专业课,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决定“不后悔”。
现在的李鲜,很喜欢在历史学院的日子,她说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时,她的成绩只能排在中等,但是转入历史学专业后,她的成绩大幅提高,今年还得到了奖学金。
但是即使是这样,李鲜说历史学专业还是有很多与她的想象不同的地方,她想象中的历史学是与高中历史类似的,课程多讲授的是一些史实,但实际上历史学专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去研究历史。“也许我现在还不是喜欢历史学的所有,但是我不会因为不喜欢的某一面,去否定我喜欢的那些闪光点。”
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珍惜当下。”
“学习还是最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在学习之外,需要再多花些时间去了解大学与专业。”
“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更多的是给那些本来就可以去那所学校的同学加上的一道保险,如果你的分数与那所学校相差太远,报考就必须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