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个伪命题?抛出这样的观点难免引发争议,可能会招来毕业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在公开场合支持这个观点者,包括全国人大(微博)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校长,他对自己的观点予以了更详细的解释。
一向观点鲜明的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大家都在讲“就业难”时,要有理性分析,“就业难”其实是局部现象被夸大为整体现象,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人才远远没有饱和,“以往大家都想孔雀东南飞,现在孔雀应该西南飞”。
郑强说,通过没有就业成功就得出‘就业难’的概念是一种误导,这其中存在主动就业和被动就业的问题,“有的时候是有工作岗位,但是年轻人选 择拒绝。”“有人说贵州空气好,就会有人才。实际上我发现,越年轻的人越去空气不好的地方。”郑强说,“你看北京上海,会因为空气不好而缺少人才吗?”
他给出了一个对比,现在贵州大学仅有不到30%的教师有博士学位,而在东部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在90%以上。如果取得博士学位后到贵州就业,“大门都是敞开的”,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即便是海归博士也不一定能进入高校执教。
郑强看来,所谓“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年轻人把“打下手”“做徒弟”理解得不够深刻。他说,多年来,自己一直在用冷静的语气提醒青 年,不能把一个光鲜的人物当成学习的榜样,而应该更多地做一个有平常心的人。他认为,大学生追求高价值、高工资的工作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背后经历的过 程。他曾经做过尝试:请“大咖”们来校作讲座时,就讲自己起步的艰难和曲折的经历,讲讲自己走了多少弯路。“现在大家过于强调成功的光辉,往往把起步阶段 的艰辛省略了”。
郑强说,自己有一套青年成长成才的“三本”理论:本事、本钱、本分。本事即学好基本的知识,脚踏实地;本钱即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依靠新概念吸引市场关注;本分即做到诚实守信。
郑强建议,年轻人找工作时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放低姿态,不要想着一步登天,“要经得起挫折,经得起社会的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