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状元抢进校,除了用状元的名头给学校的荣誉榜再添一朵小红花,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随着今年高考进入录取阶段,往年一度“热闹”的抢状元大战总算落幕。这很可能是高考状元最后的“辉煌”,因为从明年开始,各省份将陆续实行3+3考试,除了语数外3门课,其他3门可以选学生感兴趣的、3年里成绩最好的课程计入高考成绩。而这一门外语(课程),也有两次考试机会,以成绩高的一次记分。各种排列组合之下,考生分数组合将有数十种方案,再也无法推出高考状元了。
终于到了跟高考状元说再见的时候了,我却想起了我高考的那一年。不知道当年重庆市的高考状元是谁,但我记得我们班里有一个杨同学,高中三年,她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文科第一。关于她有一个段子,就是每次考试结束,杨同学都是第一个去看成绩的,她不是去看自己考了多少分,而是看第二名跟自己差了多少分。
在当年全市统一排名的一模、二模、三模里,如果我没有记错,杨同学三次都考了文科重庆全市第一。所有人都觉得她应该就是当年的文科状元了。
可生活就是充满了意外。当年高考,杨同学只考了590分左右,虽然高出当年的文科一本线近70分,但对她来说就是考“砸”了,板上钉钉的状元也跑了。听说她最后去了重庆大学,此后再无消息。
在一考定终生的年代,高考状元本就是必然中的偶然:成绩突出的学生必然有过人之处,但保守估计,全省排名前20的同学水平其实差不了太多。他们中,有的人发挥稳定,成了状元,有的人发挥失常,一下落到全市几百上千名后。
所以,把状元抢进校,除了用状元的名头给学校的荣誉榜再添一朵小红花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反倒是有些完全不在名校视线里的好苗子变成了沧海遗珠。
成功有很多种评判标准,如果只用一次考试给人生定位,似乎有失偏颇。这也正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应着力改革的地方。
2014年底,我国出台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核心就是把一次考试改成对3年综合成绩的整体展现。在3年的学习和选择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楚地发掘自己的长处,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更看重长期学习成绩的制度设计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利于高校选拔最适合本校气质的人才,让学生和学校更加匹配,双方互相满意。
更重要的是,当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也要调整,只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
比如,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颜宁从小就是学霸,在清华也是学霸,但是她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发现清华的学习量远不及普林斯顿,强悍如她也花了整整一年读论文。这件小事折射出我国教育在专业基础和创新性思维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
现在,清华大学正准备通过自主招生,在高中阶段就选拔一批思维活跃、拥有创新精神的好苗子,向全社会传递创新的导向性,预计明年就将实行。这种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可能是未来诞生中国爱因斯坦的基础。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重点名校集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完全有能力推动新一轮教学改革,培养世界级中国大师。
新的考试招生制度2017年就将实施,一个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