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过去不久,不少考生和家长已经开始为填报志愿忙碌起来。为在短时间内更科学地筛选高校信息,更稳妥地填报志愿,部分家长开始求助报考服务机构和填报志愿软件。记者调查发现,为迎合时下家长填报志愿的市场需求,有的报考机构推出价格不菲的信息服务,少则1万多元,多则4万元。同时,大量高考志愿填报软件也上线网络。
为了谋一个好职业,读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含义,填报志愿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职能。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高考志愿咨询市场应运而生,“优志愿”“高考好志愿”“高考志愿填报助手”等各类高考志愿宝典遍地开花,各类高考志愿填报APP也成为流行的报考“神器”,大受追捧。有咨询机构言必称“七分成绩走,三分志愿拼”,声称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和心理测试,为相互匹配专业及未来职业选择给予专业指导意见,这虽不失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参考,但过于注重所谓的大数据未免有失偏颇。其实,大数据号称的全样本其实并不足够,样本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过于注重当下现状而罔顾未来变化,着眼于最近一年或三五年的时间做出的判断,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注定会得不偿失。
填报志愿时,往往注重当下分数的高低和未来职业的好坏,很少关注兴趣爱好的因素,导致许多学生“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专业及院校的冷热是相对的,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一时的冷热之别,也谈不上好坏之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冷热的变迁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变化等密切相关,取决于人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一些当时看来毫无悬念的好专业,说不定毕业时就沦落为不好找工作的“坑爹”专业。填报志愿时,与其重视学生的大学及专业规划,倒不如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选择。
值得警醒的是,填报志愿时,考生万不可抱有“儿童心态”,期望“直接告诉我应该选择什么”,害怕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期望别人给自己“指条明路”并不切合实际,而热衷于给别人“指点迷津”的人也未必靠谱。正如街头擅长给人“指路”的算命先生,看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从未能反省自己的处境并为自己的发展负责。填报志愿,关键是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要兴趣与前景相结合,而不是盲目跟风。事实上,专业与职业不同,大学所学专业与个人未来的就业并不完全吻合,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职业。比尔·盖茨就读的是法律专业,马云毕业于外国语系,柳传志的专业是雷达通信,他们所开创的事业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就一番伟业。
风物长宜放眼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成熟的个体,考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好职业规划及人生发展规划。职业规划对每个人的发展都很重要,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界定是这样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个人职业规划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从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职业走向奠定坚实的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多数考生而言,现在就进行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早规划才能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