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两万人,其中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40余人,具有副高职称的近350人,外聘了10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为我校兼职教授,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我校名誉校长。学校现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学校现有40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8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和推荐本科生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及华侨学生,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英国南岸大学、韩国仁荷大学、韩国鲜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以发展邮电通信事业、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使命,是中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我国研制出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八十年代承担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TDM/FDM60路复用转换设备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起,作为主研单位参加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终端产品的开发,制定出移动通信领域第一个中国标准TD-SCDMA,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部TD-SCDMA 3G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荣获了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近年来,完成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近40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由于在信息产业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学校被评为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较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影视、动画、艺术设计作品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成绩优秀。近5年,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励100余项、部省级奖励500余项,学校已成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获得推荐本科生免试直读研究生的资格。由于培养的人才质量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
学校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学校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接待国外政要、商界精英、著名专家学者来访。
学校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学习生活、成长成材的好地方。学校现占地3800亩,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10000多台微机联网运行,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拥有宽敞的教室、标准的运动场、舒适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传媒艺术学院是重庆邮电大学于2002年设立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单位。当今时代的信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迅速崛起,传媒艺术学院立志培养人文艺术素质厚、口径宽,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并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策划、创作和传播的优秀传媒艺术人才。学院现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艺术设计(含视觉传达方向、网络艺术方向)三个与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000余人。学院是加拿大 Discreet 公司授权的 3ds max 、 Combustion 和可视化设计培训认证中心,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权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影视行业)重庆培训考试中心,中国高教电视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教影视教育艺术委员会理事单位。
传媒艺术学院拥有单独的集教学、实验、实践、科研于一体的12498平方米的传媒艺术大楼。传媒实验中心是重庆市高等学校首批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建有400平方米标准演播厅、影视观摩厅、导播室、录音棚、化妆间、摄影棚、洗印工作室、拉片室、苹果工作室、网络艺术室、艺术设计室、二维动画室、三维动画室、非线性编辑室、线性编辑室、透绘教室、美术教室、Betacam 广播级摄录编系统、 DVCAM 专业级摄录编系统、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各种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设有影视艺术工作室、动画创作工作室、数码艺术设工计作室和艺术资料阅览室。
学院拥有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学力、学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师中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占3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力的教师占80%。
学院十分注重现代艺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十分注重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交*融合,坚持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密切关注数字媒体、创意产业发展;一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拿作品说话”的成才途径,创造条件、环境,激励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坚持质量兴院,积极推行导师小组制;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学生作品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艺术作品大赛;精心打造了宣传和展示传媒艺术学院形象的院刊《e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