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毕业生雕塑展上不无迷茫的一位学生
就在不久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群展刚刚在莫干山路50号开幕,每一个学生都用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自己的毕业作品。一般来说,毕业作品总是艺术专业学生迈向职业艺术家生涯的第一步,但其实他们中相当多的人都将走向迥异的方向。设置美术学院的目的,原本应该是培养艺术创作和艺术探索的人才,最终学生们千差万别的路径,不仅是悲欣交加的个案,也提供了从宏观上进行思考的切口。
做一位职业艺术家:
这条路很难走
刘任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今年的毕业生,他的毕业作品就像一个档案馆一样收藏了所有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词汇,还有许多文献一样的蛋壳,令人印象深刻。早报记者之所以选择他作为采访对象,除了他的作品之外还因为在展厅里看到的一块小牌子。刘任在这块牌子上表示,希望有人买他的作品,让他能够继续创作下去。他打算出售的作品只要700元人民币,很便宜。
对刘任来说,形势不容乐观。他决定做一位职业艺术家,这条路不好走。他现在有一份和艺术稍微有点关系的工作,工作不再是“蹲在头顶的癞蛤蟆”,而是支撑他走艺术家道路的生活来源。更大的问题是,当对付老板和客户所消耗的精力越来越多,影响到他业余时间才能进行的创作时,刘任该怎么办?“那就放弃工作。”刘任说。
有一个人也许能向刘任展示一下他以后可能的生活状态。沈轶嘉从上大美院雕塑系毕业已经两年了,他也坚持要做职业艺术家。两年来,他基本上依靠给别的艺术家打零工赚钱。连续几个月给别人干活,拿到酬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自己创作。有时潦倒,有时口袋里有点钱。很小的工作室月租也要1000多元,所以有没有工作室成了判断他这段时间有没有钱的晴雨表。家里人和女朋友都还算支持他,但偶尔也会埋怨:“为什么你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有个‘正当’的工作,每个月有些固定的收入呢?”“不务正业”是对无趣世界的反抗,“我不喜欢轨迹清晰的生活,那很乏味。”沈轶嘉说。
做职业艺术家有很大的风险,将会一直伴随着现实的种种压力和心理的不安全感。如何在职业艺术家的梦想和对现实压力的消解之间取得一致呢?有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王页丰和他的女朋友打算一起出去,美国或者英国,学习的还是雕塑。他们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然后确定是否做职业艺术家。有的学生选择创业,毕业三年的沈晔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他的公司从事的是雕塑后续加工等业务。他说做这个事情并不意味着自己已经离开了雕塑艺术,恰恰相反,他一直在关注纯艺术雕塑,也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甚至还在找机会参与一些展览。创业、赚钱,只是为了提前储备一笔钱,能让以后他的艺术创作衣食无虞。
最理想艺术家道路:
一边执教一边创作
上大美院雕塑系毕业班指导老师肖敏说,目前看来最普遍的途径就是考研。这一届学生的整体素质很好,所以不少人希望继续走纯艺术的道路。这个雕塑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或者正在准备考研。他描述的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考研是进入大专院校执教的门槛和跳板。而现在最理想的艺术家道路,就是一边执教一边创作。既不脱离艺术学院的纯艺术氛围,也能获得生活保障。的确,当前很多中国成名艺术家就是这样安排自己的。
张如怡是版画系的毕业生,她也在准备考研。对考研她还有另外的考虑,她希望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她说她们这个专业,毕业往往意味着转行,毕竟版画处于低潮很长时间了。不论刘任还是张如怡,毕业作品做的都不是版画。他们做的是综合材料和装置艺术。他们说选择其他艺术样式是为了更贴切地表达而不是回避版画,但事实上他们的专业已经仅仅作为教育背景存在于他们的艺术思维中。版画需要突破,版画专业教育看来也需要作出调整。